文 | 阑夕 均价一夜之间从4000到20000,早上420万砍价到下午470万成交,赔上120万违约金也不卖房子了。这些疯狂的瞬间背后当然充斥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但也总让人耳边回荡着房价议题刚刚兴起时,专家们的一句论断:「中国人对待房子的态度和国外不同」。 有多不同?应该还没有另一个国家的几乎全体民众,都将「房子」认定为家庭首选的投资渠道——只有在钱袋不够撬起一处房产的情况下,中国民众才会退而求其次进行点别的金融活动。于是,年轻人在为无法买房安家而焦虑躁动,年长一些的则在为搬下一个新家筹谋奋进。这种压抑着不安的热火朝天,也许就是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同」。 关于这种「不同」的起源问题,可能在几千年前就被刻在了龟甲上。中国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的进化之中,绝大多数的字已经面目全非,而「家」这个字却是少数变化不大的一个。上部一个象征处所的「宀」,下方一个意味着家畜的「豕」,合起来便是一个有明显财富含义的「家」字。所以,atv直播,家从中国古代起就是带有财富属性的东西,虽然现代文明里温情脉脉的说着「有你有爱就有家」,但是可能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来说,没有让人安心的固定财产,那里就不算是个家。这不关乎人情冷暖的选择,只是取决于潜意识中的一丝安全感锁定于何处。 如果把固定财产从考量范围内移除出去,很多人会陷入一种迷茫——到底有什么因素能够决定何处是家?依凭伴侣、家庭和情感当然好,可是单身狗如何自处?依凭故土旧地当然好,可是异乡人又这么多。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和自我概念的消融,以及对私人生活与享乐主义的不宽容,让人很难将家的定义与生活绑定在一起。何处有生活,何处即为家。家应该是对个人生活的承载,在生活的细节中浓缩出的个人精神最直接也最放纵的归属。 此前有影评人批判中国现在播出的时尚剧中,室内场景每一个都像冷冰冰的豪华别墅样板房,而反观日剧韩剧美剧里,每一间房子都能够反射出主角的情绪和定位——想想「生活大爆炸」里面几套截然不同的公寓。从深层次来寻找根源,除了剧组的漫不经心之外,还有中国人对生活的警惕和疏离。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这段话曾经在网络上获得过爆炸式的回响,它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对比。其实生活以及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只是源于精神世界深处的一种反馈,根本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没有所谓的鄙视链。这段话中的优越感,实际上是来源于对现代生活烦闷的恐惧。 当物质生活处于上行状态而社会的新兴阶层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认知的时候,这种烦闷就会潮涌般周期性地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资本主义兴起的年月里欧洲的忧郁和烦闷像地中海的湿气一般经久不散,生活在人群聚集的繁华之地似乎是碌碌而难以忍受的,齐默尔曼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大城市的人则享受不到这种幸福,所有的思想都会遭到无赖的压制,谁都可以指责我们。」处于社会中上层的雅士们纷纷开始流行对内心的探索,沙龙和传记繁盛一时,存在主义最终就在这种寻求孤独又害怕无聊的氛围里得以降生。 在这种情绪之下,人们难免开始丧失对待生活的耐心,一方面觉得现实世界像PPT一样捆绑着自己,另一方面又借由追逐名利来逃避生活。久而久之在社会上流窜着一些虚伪的感知体验,似乎LV和Gucci可以制造出自己的阶级,似乎西藏的空气疗效等同百忧解。这很像克尔凯郭尔曾经写过的真实的幻象: 「有事,约翰内斯要求出门,大多数情况下遭到了拒绝;父亲有时则会提议搀扶着他在地板上散散步。……他们于是出了门,去附近的城堡或海滩,或去逛街,约翰内斯的愿望完全得到了满足,因为父亲说到就能做到。他们在地板上散步时,父亲便讲述他们看到的一切:他俩跟过路人打招呼,车声嘈杂,盖过父亲的嗓音,蛋糕铺的水果比任何时候都诱人……」 历史的轮回总是带着真理的印证,物质的繁盛最终会催出品质化的追求,而解决现代性烦闷的最终办法也只能是回归自我。所以在鳕鱼和PPT之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价值,尊重自己的内心和选择,atv,同时开始正视生活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这几年的时间里,有关家庭生活品质化的生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包括IKEA和MUJI在中国的飞速扩张,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家居电商,例如现在刚好诞生一周年,开始大力鼓吹「买不起房但买得起家」的网易严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