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谈到若当年吴甘沙再在英特尔坚持个一年半载,就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期权。吴甘沙淡然一笑:“你不要在乎那些事情,重要的是时间。”” 驭势设计车的逻辑是顺的。 2017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驭势展出了其首款无人驾驶概念车,并命名为城市移动空间(而媒体称之为移动包厢和移动吧台)。美国时代周刊汽车栏目特邀主编Alex Roy在CES现场看到驭势展出的无人车后,戏称道:“北京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驾驶市场,当我看见这辆车的时候,我觉得这才是法拉第未来该造的车,但是他们却在制造比这个复杂很多、而且非常昂贵的汽车。他们怎么会想不明白,人们需要的是一款价格合理而且能共享的无人驾驶车呢?”
一席话道出了驭势移动包厢的精要所在:简单舒适,适合共享,成本低,然而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不只如此。驭势为移动包厢找到了一条快速商业化的道路,即首先定位在运行于园区、景区、度假村、主题公园和机场等半封闭环境的低速无人驾驶车。何谓低速?对于这个问题,吴甘沙特别请教了交通方面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时速70公里以下为低速,70公里以上为高速。纵观北京城区,五环限速90,四环80,很多路段限速60,实际上在北京市内开车的平均时速为20多。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时速70公里以下的无人车技术做好,在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应用场景。 为何选择园区落地 目前无人驾驶厂商的切入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速的辅助驾驶切入,一种是通过半封闭场景的低速无人驾驶切入,驭势选择了后者,但并不意味着简单。从传感器配置到算法复杂度,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与城市区域的无人驾驶相近。半封闭场景复杂多变,在算法层面构成了挑战。反倒是高速辅助驾驶的算法复杂度偏低,因为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都在很规律地前行,不规则运动物体较少。 而另一方面,高速对系统鲁棒性的要求高,毕竟高速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多半是车毁人亡。低速无人车在避障和安全手段上有更多的选择,事故的严重性也较低。 挑战即机遇,吴甘沙谈到:“今天的机器学习算法最怕的就是不确定的开放环境,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基于特定数据集训练的归纳法。它看到过的,就懂,没看到过的,就傻。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算法还是弱人工智能,或者叫窄人工智能,没有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地步,不能根据常识判断、不能做因果推理、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新一代的智能驾驶算法出现之前,我们必须要让它见过所有的场景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在很多半封闭环境里,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将所有场景收入我们的数据库中。” 会说话的无人车 作为在景区园区中运行的“观光车”,驭势在整个车体的设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移动包厢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完全的正向工程,不是在现有汽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而是以实际的应用场景需求为导向,打破了人们对汽车的很多程式化印象。例如整个车厢采用木地板及L型沙发设计,360度的视野符合其“观光车”的定位。在人类与车辆的交互方面,移动包厢头部外侧装有LED显示屏,作为与行人的交互组件。当移动包厢想让面前的行人先过的时候,显示屏上会显示一个正在行走的绿色小人,提示行人先走。在车厢内部同样装有与车内乘客交互所用的大屏幕和摄像头,乘客可以通过这块屏幕选择去哪里、领导视察时可以开视频会议、朋友不能亲临景区时可以玩直播、查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介绍等。同时必不可少地,车上装有紧急刹车按钮。 无人驾驶的安全保障 在无人驾驶汽车最关键的激光雷达方面,为了降低成本,驭势采用16线的激光雷达,并通过后台算法补足精度。通过激光雷达、双目立体摄像头、超声波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的叠加,实现了360度无死角的传感器覆盖,且每个角度都有冗余,互为备份,以保证安全。对于记者的疑问:“为什么谷歌等其他公司不采用这种成本更低的方案?”吴甘沙解释道:“俗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说过去八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采用64线的激光雷达,早已形成了这种路径依赖,最早的代码也是在64线激光雷达的假设上写的,那我想要改变是很困难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