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平对自己的评价是敢闯、能坚持。 文| 铅笔道 记者 孙娇 ?导语 12月的广东显得阴冷。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谭小平感觉格外冷清。 两年前(2012年),他从一无所有着手创业,员工从1个人增加到300人,而今,又回到了1个人。 复盘外卖创业历程,他自觉在广州起步够早,地推团队也很给力,却败给美团、饿了么的疯狂补贴。 2014年5月8日,饿了么获得来自大众点评的8000万美元融资,谭小平意识到“原来有人砸这么多钱来做外卖”,那也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 “VC、风险投资”这些名词对自己的威胁。 几天之后,他重整旗鼓,于2014年12月17日成立1号生活。吸取外卖创业的教训,这次他把模式做得重了点。 团队从社区商超切入,为小型便利店提供收银系统以及货品供应。1号生活建立储存仓,辐射周围3~5公里约400家小型便利店,从厂家直接拿货,绕开经销商、分销商等中间渠道,从而为门店节省3%~8%的货物成本。 他也学会了借力资本,今年3月,1号生活获得来自弘道资本、合力投资、华杉资本等的7800万元A+轮投资。 截至目前,1号生活已在广州建立15个仓库,覆盖约700个SKU,月流水3000万元。
注: 谭小平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从草根打工仔到创业者 以20多元的车费,谭小平坐着闷罐车从四川巴州南下广州。 那时的他还是个15岁的愣头青,把打工叫做讨生活,“只有一个目标,atv,就是活下去”。 第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在东芝做销售,他第一年去各个门店发传单,一个月能赚900多块钱。 为了弥补学历上的不足,他把所有钱都花在了学习上。去中山大学上课,他每次都坐在最后一排,闷头听讲,不回答问题,也不参与讨论,“总怕开口让别人觉得幼稚”。 那是2002年,中国的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刚刚兴起,家电行业还处于黄金期。他一待就是十年,从东芝到美的再到TCL,十年间,家电行业经历了几番变化。 在谭小平眼里,大的波动有三次。“2005年之前,品牌各占山头;2007年,国美、苏宁逐渐势威,家电成为渠道的天下;2010年后,京东大面积扩张,线下实体店走向被动。” “应该出来了。”打开电脑,“移动互联网”充斥着各种科技新闻报道,他隐约觉得这才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得做点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这个机会来自一次互联网讲座。2012年7月辞职之后,谭小平并不清楚要做什么,他整天泡在网上,刷微博、看论坛,偶然间,他发现某互联网牛人要来广州做一场交流活动。 分享会提到了“微信的力量”。腾讯计划于2012年10月18日推出微信公众号内测版本, 将带来一波机会。 谭小平记下了这句话。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将来能发展成什么样,但脑子里就绷着一根弦,“这是个新东西”。 11月18日晚上11点,微信公众号正式对外推出,谭小平成为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经过一番调研,他成立团队为公众号做内置的电商页面。当时微信尚未开通支付功能,页面仅仅是商品的展示,就像将官网内容搬进了微信里。 这个生意让谭小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2013年9月,他便刹车转型。“总觉得像个软件公司,做不大,当时滴滴火了起来,我们就想像滴滴一样,从流量做起。” 被补贴逼死的外卖创业 他瞄上的是餐饮外卖,灵感来自于员工的抱怨。团队壮大之后,吃饭成了群体性难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