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火爆是必然。除了诸如“消费升级”等这种常见理由,还因为它同时赶上了好几个风口。比如内容创业,比如短视频,比如虚拟现实。可去年下半年还是资本宠儿的直播,今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 2月估值5亿的光圈直播倒闭了,因为A轮融资不利。吃瓜群众们可能并未听说过这家公司,但这不妨碍他们对“21人不离不弃”和“13亿人同时观看”津津乐道。 哪个行业没有黑幕,中国互联网特色不就是先亏钱再赚钱。只要盘子够大,一时2VC也没啥。问题在于,造成直播行业乱相的原因就在于盘子不够大。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短视频用户的活跃度仍在上升,而直播用户的活跃度却在下降。 上周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视频直播行业趋势报告》显示,直播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由去年下半年的峰值203分钟,下降至17年年初的182分钟。 几乎同时,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泛娱乐直播平台发展盘点报告》,则直接称“泛娱乐直播用户规模触及天花板”。泛娱乐直播是中国直播玩家厮杀最激烈的战场,j2直播,这一块用户缺失足以摧毁整个直播行业。 “工业废水”2.0 为什么人口红利消失得这么快?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解释是:人们已经看腻了秀场直播。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直播必须靠PGC来拯救。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大概十年前,王微提出“工业废水”时,也是这么说的。于是视频行业在烧钱的路上更近了一步。 多年过去,PGC模式得到了验证。如今除了今日头条、梨视频等少数玩家在做平台,绝大部分内容创业者都沿袭了传统媒体的专业路数。大家相信高价购买的内容,终将换来数倍回报。 对于直播,PGC的好处也不言而喻。从接受程度上讲,人们早在电视时代和PC时代,就已经养成了观看PGC内容的习惯,无论是为了降低风险还是提高效率,他们都更乐意把时间和金钱花费在专业内容上。对平台来说,PGC除了能引导社区氛围外,更重要的功能是整合资源。无论是培训主播还是请第三方团队制作,内容核心都把控在平台手上。后期的品牌植入、打造IP和电商接入等都是平台说了算。而UGC不可控性太大,野蛮生长带来一大批不忠诚的主播和粉丝,商业价值几乎为零。 那么问题来了,用户吃这一套么?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你不会听说王思聪的《Hello!女神》和马东的《饭局的诱惑》。但盛况背后亦有隐忧:如果没有王思聪和马东站台,你会看这两档节目吗?如果没有定制场景和道具,视觉效果会那么好吗?现在类似的直播综艺那么多,你怎么不看了? 直播和视频是两种不同的形态,视频时代的PGC模式,可能不管用了。 美拍新旧版本界面对比 不可否认这两种形态是融合的。美拍上十几个短视频栏目被合并成一个「热门」标签,「直播」与其单列。映客和花椒不约而同推出「视频」和「附近」功能,与靠直播崛起的陌陌何其相似。平台上两大模块各有分工:短视频吸粉和沉淀内容,直播专注于变现。 听起来很顺的逻辑,实际却不好走通。因为变现一方面靠短视频积累的流量,另一方面也要靠直播内容。对大多数主播而言,后者往往更重要。事实上,「直播」在承担变现任务的同时,还要调教不会直播的短视频达人,为他们量身定做PGC节目。 调教主播 专业化调教的方向有两种。一是深挖内容,二是深挖策划。 深挖内容,主要针对本身有才艺的主播。最常见的是唱歌跳舞弹琴画画,游戏直播也归属此类。这种直播真实有余,互动不足。主播也许能靠才艺谋生,但对用户来说,“才艺”只是一次性消费品,atv,满足好奇心后,就没主播什么事了。 各直播平台都在鼓励PGC内容 为了提高才艺的可持续性,一些教学类直播应运而生。这部分内容很容易掉入一个用户空档:喜欢看直播的人把娱乐作为第一诉求,可主播往往忙于教学缺乏互动;少数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的人,又嫌直播浪费太多镜头,降低了效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