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规模越大,意味着自我投放的车辆就越多,后期运营和维护的成本就越高。于是比打车软件更复杂的是,边际成本,滴滴的打车软件,在理论上来说,支撑100万和500万用户,只意味着服务器的增加,而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就是天壤之别的投入。这就要求入局者对包括产品、运营、和成本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因为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投放,如果产品不能快速复制扩张或者质量堪忧,那么运维能力弱的一定会掣肘。不追求规模是死,追求规模可能死得更快。 在最近网络和媒体上,讨论共享单车最多的就是的破坏的问题,大量被人为损坏或遗弃的现象触目惊心。尤其是ofo,由于前期车辆成本较低,行业预测成本在300元左右,品质一般,加上没有智能锁,被破坏的情况屡见不鲜。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改变。ofo通过与华为电信合作芯片网络技术,也开始了智能锁的研发进程。 运营上,吸收了uber的团队和高管。产品层面,就是找到了张向东的700bike,推出了新一代的curve,为运营定制,可见其对运维的重视。产品也有整体优化,比如目前大多数共享单车轮胎使用的是实心胎,便于维护,但实心胎的骑行体验不如充气胎好。ofo 与700bike推出的Curve新车使用的是有身高标识的可调节座椅,PU实心内胎不会爆胎,但骑行舒适性效果近乎一致;导链轮和护链罩的独家设计,大大减少了掉链子的几率。 对于摩拜,第一代单车宣称成本3000,免维护,听起来都很赞,特别的酷炫,但是这些点的点对于用户来说,who cares,我关心的是想骑车的时候马上找到车,骑起来舒不舒服。而这一点,恰好是摩拜被吐槽的最多的一点,车子笨重,颠簸剧烈,用户体验很差;而且第一阶段正是铺量的阶段,独有的设计让摩拜不能快速复制量产,好在他们快速推出了lite车型,也实现了快速扩张。但lite采用了链条传动、充气胎,产品问题随之暴露,运营成为最大的掣肘。 之前传出的摩拜意图收购700bike,应该也是想彻底解决产品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如果摩拜不能尽快找到产品和运营的平衡点,很可能被ofo甩在后面。从这点来说,它与700bike失之交臂,可能成为其在共享单车竞争的转折点。 在供应链环节,快速的整合行业优质资源能力,成了角逐单车大赛的关键节点。ofo与700bike合作,而摩拜找了富士康。表面看旗鼓相当,但是本质上却有较大差异。富士康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对于工人、供应链管理管理都有丰富经验,有很强的打样、复制、量产能力,但是对于自行车这个领域,是初次涉及。整个链条的产能和良品率的把控都是未知的事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富士康由于长期未解决良品率和产能问题,直接导致了锤子的跳票和品牌下滑。 而700bike,规模和体量无法与整个富士康相比,但是在城市自行车细分领域,造车经验却比富士康要丰富很多。在前两年,智能单车概念风靡互联网界, 700bike主打的却是城市自行车,与智能的噱头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传统,回归自行车制造的本质,在城市自行车产品设计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对于胶着状态的单车大战,无疑是雪中送炭。回到开头的那个传闻,也许对于单车巨头来说,收购700bike,完成单车生产和供应链的布局,快速整合上下游资源,不失为一笔好买卖。因为对现有格局来说,时间是最大成本,任何一个增加时间成本的选择,都有可能导致整场战役的转折。 第三阶段:品牌和扩展。在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将是品牌和扩展的综合性竞争,正如打车软件一样,在滴滴快的之后,类似摇摇招车那些跟随性的凑份子的数品牌,大多失去了市场,被淘汰出局。单车的竞争格局也是如此,目前看来,基本上已经是摩拜和ofo的天下,尽管不断有新品牌加入,但也无法改变整个格局了。接下来就是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和扩展就成了核心要点。滴滴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整个市场的领头羊,除了在互联网出租车、专车领域深度挖掘之外,直播,同时在拼车、代驾、大巴等领域也开始发力,包括支付牌照,投资ofo。按照滴滴规划,未来将建成整个城市交通O2O生态体系,并覆盖所有城市出行场景。成为城市出行的代名词。而共享单车在未来,横向发展涵盖到单车生产、社会信用、运动健康、出行大数据等多个层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