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单车出行,这些颜色艳丽的共享单车也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小张是一名公司职员,他的手机里一共装了三款共享单车App,“之所以装多个App,主要是因为找车方便,看到哪个就骑哪个。”像小张这样的共享单车用户不在少数。 上海市场投放量接近饱和,将成为示范性地区 经历了2016年激烈的竞争之后,进入到2017年,共享单车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并且展开了新一轮的补贴战。例如日前,石家庄市就成为摩拜单车进军的第26个城市,摩拜单车在进军石家庄首周推出了免费骑行一周的活动,用户只需要缴纳押金,使用完全免费。目前石家庄市已经出现了ofo小黄车,摩拜单车,永安行,酷骑等四个共享单车品牌,而找车相对来讲也比较容易,atv,经过一天时间的体验,几乎在笔者想要用共享单车的时候都能找到。 目前来看,虽然共享单车,面临乱停乱放、押金难退、单车被损坏、被占为己有等难题,但共享单车是向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的。例如现在就有消息称上海年中就将出台共享单车标准,在新标准之下,共享单车的准入门槛将提高。标准或涉及到:存量车的安全性抽检、强制报废期限是三年,淘汰没有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故障车处理期限、投诉电话24小时开通、购买安全保险等关键内容。 上海市国内最大的共享单车城市,无桩共享自行车投放总量达45万辆,注册用户450万人;而有桩共享自行车达8万辆,注册用户21万人,如此大的投放量使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此时监管插手并不意外。对于即将出台的标准,三年报废这一点引发了比较大的讨论,观点集中在一辆单车能否用到三年么以及如果三年期限到了单车还能正常使用是否该报废。 监管插手,这个紧箍咒该不该戴? 监管开始插手,意味着为共享单车戴上了紧箍咒。紧箍咒该不该戴?还是应该放任共享单车按照市场规律自由发展?共享单车被监管限制,与之前的网约车经历有些类似,网约车受到监管的原因其实主要在于其引发的社会矛盾所致,例如与出租车的矛盾,以及大量外地司机涌入一线城市与城市交通承载量之间的矛盾。 网约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野蛮增长之后,监管的插手,迫使以滴滴为首的网约车快速进行方向性战略调整。例如受新政影响最大的滴滴,于2017年初进行了组织架构的大调整,将未来的重心放在品质出行方面,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而现在的共享单车似乎正在走着滴滴的老路。就目前市场上排的上名号的ofo、摩拜单车、永安行等几家共享单车企业来讲,运营模式过于单一确实是集体需要突破的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讲,无论是从用车流程,还是产品体验,其实并无太大差异。而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讲,atv,目前还没有一家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这种同质化现象之下,某个共享单车品牌想要取得最终胜利,比拼的其实就是资金实力的雄厚与否。 近期对于共享单车最多的一个声音就是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直接表现在市场体量靠前的ofo小黄车与摩拜单车之间的优惠政策。ofo推出的优惠政策是,用户在ofo中充值20元将得到25元,充值50元将得70元,充值100元得200元。而摩拜单车的政策是,用户充值20元可多得10元,充值50元多得30元,充值100元多得110元。 二者推出此类优惠政策明显是抓住了春天市场用户出行需求量大的这个时间节点,但或许是意外或许是本该如此,二者都在推出这项优惠政策之前获得了一笔数额客观的融资,ofo小黄车完成了4.5亿美元的D轮融资,而摩拜单车也完成一轮上亿美元的E轮融资,二者的腰包鼓了,底气很明显也足了。 进入到大拼资本实力阶段,市场量接近饱和,紧箍咒其实已经到了非戴不可的阶段。 共享单车精细化运营成趋势 监管插手之后,单纯的投放量的竞争显然已经无法真正帮助某个企业胜出,毕竟市场中有饱和的一天,没有差异化优势,单纯依靠推出优惠政策,这场胶着战很难分出胜负。如何精细化运营才是未来能够胜出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