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广告的创意方面,群体讨论的价值就在于从逻辑和经验上来验证创意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计划。创意诞生于意识多样性,有方法可以引导,但无法控制未知的东西。 综上所述,对于社交广告,我更倾向于将其看成一种利用社群关系链进行内容推广的一种与群体交互沟通方式,虽然创意的诞生是不可控的,社交舆论是不可控的。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交广告平台投放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对广告用户反应数据在比较大的范围内的进行实时检测,atv,并根据数据不断更新的优化营销方案。或者从一开始就将广告投放向那些本来就有可能成为我们传播的一部份的用户。 在用户数据挖掘上,不得不说TalkingData的强大优势,通过将各个平台的用户数据的打通,包括用户行为类数据,内容类数据,情景类数据以及属性类数据,凭借着强大的用户数据积累,结合用户本身的属性,组合定向条件,可以帮助广告主实现广告的准确投放。 提高社交广告运营效果的思维模型 社交广告作为一种与群体交互沟通的方式,沟通是一个包括状况、假设、意图、受众、方式、过程、产物、评价和反馈的修辞过程。我们企图与受众共同达到某个目标,于是我们就通过文字或图像、视频、游戏等方式表达出来并让受众来评价。这个社交广告修辞过程模型从管理沟通中延伸而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产品运营经理对创意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1)投入 基于主观的假设: 运营团队对社会价值(包括热点)的理解,对社交广告传播过程中基于经验或基于逻辑的其他假设。比如,用户会更倾向于点击: ① 整体感强、大方简洁的设计 ② 重点突出,暖色调的设计 ③ 适合中国特色结合热点的设计 ④ 定期更新可以防止自然衰减 ⑤ 文字不超过5个且清晰明了的设计 ⑥ 添加互动引导可以避免虚假信息 ⑦ 针对性的素材设计 ⑧ 经过不断A/B Test优化的设计 这个我建议仅从活动设计角度参考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 基于客观的状态: 当前的社会结构,被大众认可且证实过的网络行为,企业在社交广告中扮演的角色,广告投放的渠道和预算。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TalkingData或其他企业的相关服务来获取: ①自身用户行为类数据(广告点击,购物行为,搜索行为等) ②情景类(LBS,节日,礼物等) ③内容类(日志,微博,相册,视频等) ④属性类数据(性别,年龄,所在地,学历等)来建模, ⑤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数据,比如微博指数,百度指数,TalkingData的行业报告等等。 (2)整合 所谓整合,我们主要指社交广告方案具体化的需要,包括企业意图和受众痛点的整合,方案实施过程和实施方式的整合以及反馈的具体化。 (3)产出 基于主观的评价: 社交广告所要达到的评价来源于实际接收到的信息,而非发出的信息。评价包括来源于受众的评价,媒体的评价,以此来衡量受众对广告所理解的和我们所要表达的意图是否一致,在这里我们无法控制评价过程。 鉴于成功的社交广告对已有品牌的影响力是持续性的,比如小米手机在早期的广告饥渴营销中主打手机的发烧及性价比。在大众眼中小米品牌已经和配置高+价格便宜+屌丝专用等关键词挂钩了,现在小米Max等高端机型的出现以及梁朝伟、刘诗诗的代言就是想通过相关营销的手段来提升品牌的调性。但是屌丝气质的改正依旧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品牌认知这一点从二手保值率就能看出来。而对比Vivo和华为,一个专注于做拍照手机,一个作为国产代表,在营销的可动性上比小米强了很多。成也萧何,直播,败也萧何。过早的给自己贴一个深度标签也是需要谨慎考量的事情。 基于客观的产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