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碎片学习是如何替代「实体书」教育的 ? 就在前天,罗辑思维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茶叙会,其间,创始人罗振宇宣布了关于罗辑思维刚刚发生的「一件小事」: 持续在各大平台更新了4年,收获了累计超过10亿次播放的《罗辑思维》视频,正式停播了。 也就是说,那款曾经的带着罗振宇大脸的脱口秀节目没有了,未来「改版」成音频发布在得到APP上。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件事背后的真相是: 从这天起,知识分子要把30多年来,被上一代暴发户夺走的社会财富拿回来了。 罗辑思维的成功,在于打破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创业窘境 先贤有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先贤还有一句话没说,叫做人都是逼出来的。大凡一个人成功之后,人们眼中的他一定是光鲜亮丽,最容易忽视的是创业维艰的一路筚路蓝缕,从08年离开央视,花了近10年时间,这个胖子硬趟出了一条路。 这是一条什么路呢?我们称之为「知识分子独立创业之路」。要在这里,称这件事伟大,估计要被揍,所以舍予兄我只敢列举现象。 比如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要想发迹,就一条上升通道: 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过《大秦帝国》的都知道,就算是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样纵横天下的大才,早年跟错了人,一身才华也只能白瞎。
所以你看古代知识的分子,他总要依附一个领导或者组织才能成事,要是遇不上,人生基本一片灰暗,这块请参考姜子牙早年的夫妻生活。 运气再不好一点,碰到一个没啥创业机会的年代,连幕僚都没得做;就只好寄情山水,要么学孔子四处旅游代课,搞搞自媒体,收点冷猪肉做学费,要么学竹林七贤,没事几个文人开开怕踢,喝点小酒做做酸诗,感慨世道混蛋,美国人民都不需要我,真是,又穷又酸。 所以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你让他们立德立言可以,你让他们立身立业,完全做不到,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在老百姓看来,是无用之学,仅此而已。 但现在还这样吗? 把时代的焦虑看做一种「红利」,背后是认知的市场 知识分子在这世上生存这么艰难,就需要做点事,让外界重视起来,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文艺复兴,自媒体的兴起,罗辑思维的诞生,水平上也许有高低,但还是同样的本质。 表面上看,罗辑思维是一款视频节目。 拉近了看,是一个说书的胖子。 往深了看,是一套信息处理和筛选发布机制。 过去我们听过一种说法,说罗胖在上面,对下面传达了某种焦虑,然后这么说的人都觉得他混蛋。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么说的,最近他还关闭了朋友圈,所以舍予兄在这里黑他也看不到。
但你认真想想,这个时代的焦虑,怎么可能是罗辑思维一个视频节目能传递出来的嘛。那么,atv,我们倒是认真分析下,焦虑到底是从哪来?我这边列举了一些: 北上广的房价潮起潮落让你焦虑; 出门打不到车,不会用微信,你的父母很焦虑; 1988年被称作中年人,也会觉得年龄上很焦虑; 打开朋友圈,男人每天看到的信息都是90后创业融资,觉得自己活得特别不成功,女人打开看到的是锥子网红脸,觉得镜子里自己这张脸实在看不下去,焦虑 。 这种焦虑的背后的真相,是应对一个科技快速变化的时代的新规则时,所造成的无所适从的无力感,本质上是认知的落差;这种感觉甚至和手头握有多资源无关,因为宗庆后、董明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焦虑。 为什么传统企业现在面对互联网如此紧张? 高认知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低认知的领域竞争,可以形成碾压的势能。过去,这种情况被互联网界称之为「降维攻击」。 组织与边界弱化,知识群体开始受到追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