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本次警告事情其实受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在国外,iOS平台热修复或热更新并不流行,Rollout的声明里,本次只有数百个App、数百万最终用户受到影响。 但在国内,这一数字要远远超出。去年以来,凡是公开分享过iOS应用架构的,都将热修复作为其基础设施之一,可以说大部分头部应用都有使用JSPatch或类似方案。本次受影响的国内App数以千计,覆盖的人群则包括几乎所有iOS用户。 更长远的影响是,热修复对一个团队的开发流程和节奏紧密相关,很多团队都必须修改相应的开发流程来适应变化。 苹果是怎么查出来的? 据网友猜测,苹果可能是全量扫描符号表关键词,看是否使用了敏感API,以及检查是否使用特定的类名(JSPatch和Rollout的),依据是有些JSPatch用户做了一些混淆,没有收到警告。 开发者应该怎么做?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既然同意了苹果开发者协议和App Store审核条款,就应该遵守苹果的规定,去除苹果提到的敏感API,不要使用热修复或其它类似方案。 这其中,特别是第三方SDK的提供商,除非本身是为了提供热修复功能的,否则不应该使用热修复,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SDK应该仅提供稳定可信赖的功能,不应该在运行时动态修改其代码。 不过,问题在于苹果的审核条款是比较暧昧的,比如同样有违反审核条款嫌疑的RN、Weex,甚至微信小程序都不是本次警告的打击目标。对于这些技术的开发者,从理论上来说是存在风险的。 因此,如果开发者能理解并接受使用这些技术的风险,那么可以继续使用。甚至热修复技术,本身对于研发非常有帮助,如果愿意承担风险,也可以继续使用,当然,前提是你不被苹果抓住。 一些思考 安全并不是禁止的理由 在本次警告事件中,苹果将安全风险作为禁止使用特定API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并不能作为理由。因为使用这些API加载远程代码,也可以做到安全。并且,即使不使用这些API,仍然可以做到动态加载远程代码。如安全专家tombkeeper和蒸米在微博的讨论: 如果针对的是安全风险,应该去提醒那些还没有使用TLS的应用尽快实现。 当然,新的技术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国外会为了这些风险而不使用新技术,国内更具冒险性,如果新技术能带来足够的收益就值得采用,安全用另外的方式弥补。 隐私与规则 在本次事件国内外开发者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窥到一些文化上的差异,国内外对于隐私、安全和规则的理解非常不同。 对于热更新这项技术,如果滥用,的确会带来风险,比如,开发者可以在通过审核后再使用被苹果禁止使用的私有API、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等等。国外的用户对于隐私的保护十分注重,苹果也在这个方面做过多轮宣传,甚至不惜对抗执法机构。隐私保护在国外被放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是一个不能被触碰的底线。因此,只要热修复技术存在隐私风险,在国外的推广就会很艰难。在此次事件中,大部分国外开发者也都站在苹果一边,认为不应该使用热修复技术。 但在国内,隐私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并且从实际上来说,有法律的威慑在,由黑客造成的隐私泄露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阿里的王坚博士在一次分享中说过,完全的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实越来越难实现了,我们总会在某些地方留下不可消除的脚印,直播,我们要做的是尽量降低恶意使用这些隐私的风险,而不是为了保护隐私而放弃创新和发展。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国内外对于遵守规则的认同。事件发生后,国外开发者第一时间是指导如何去掉涉及的敏感API,Rollout的CEO也一直宣称自己是遵守规则的,React Native也宣称是遵守规则。而国内则是讨论苹果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如果去规避检查。 在一般情况下,国外的做法更为可取,我们应该去遵守规则而不是想着钻空子。但在本次事件中,规则本身是暧昧的,甚至苹果在执行上存在双标,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苹果的双标 如果从最严格的角度去解读App Store的审核条款,它否定了一切动态加载代码的行为,而在开发者使用协议里,它规定在WebKit和JavaCore中可以加载远程代码,但不得改变应用的原本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热修复是可以被接受的,但热更新则不行。 但实际上,热更新已经在移动平台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将继续存在下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