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年轻演员不敬业现象普遍,其中20.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 此外,就影视圈而言,“群替”大行其道,其实是折射出出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宋方金认为,“在大量业余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后,整个市场都在追求短平快,正常的剧本生产速度和拍摄规律根本满足不了资本对利益的追求。” 因此,“很多项目还没有成熟就上马了,很多演员没有时间也要开机,本来100天的时间,只给了20天,那意味着只能拍正面、近景,拍不了走动的戏,全身的戏或者带关系的戏。” 然而这样的作品势必没有多少观众愿意买单,“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片方会在此时去购买收视率,营造作品受欢迎的假象。”如此,通过造假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赚到钱,那便会很少有人再去造真了。他感叹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会毁掉这个行业。” 被宋方金采访的那名演员坦言,IP大剧的项目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彻底了解剧组情况后再谈合作了。 “有时跟我谈一个剧组里有谁谁谁,我说,跟我没关系,我也不认识他,你觉得我演这个角色合适,导演也觉得行,价钱合适我就去,给不了我就不去,就这么简单。这个剧组拍得快慢和我没关系,虽然我知道拍得慢好,但是跟我也没关系。这个戏到底好不好,不是我能决定的,是市场决定的。”他无奈的说。 影视行业操盘手易主,资本涌入艺术迎来阵痛? 不难发现,“群替”风气只是表象,背后反映出来的却是影视行业“操盘手易主”的事实。在票房经济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影视行业的“蛋糕”变得愈发诱人,行业内外各种类型的资本涌入,不断涉及对影视行业横向兼并、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购。 南方都市报数据显示,2015年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其中影视相关并购多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占比87%,平均每5天发生一起影视并购事件。 对此,有人提出这是中国电影、中国影视“最好的时代”,正是因为资本的推动,中国才得到了世界的瞩目。 博纳影业CEO于冬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中国电影最低点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本瞧得起我们,瞧得起这个行业。” 而当打破桎梏,逐渐得到的资本关注,它能迅速把中国电影的产业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形成跟好莱坞相抗衡的电影大国地位。但于冬同样表示,“现在需要跟资本博弈,而不是仅仅依赖资本。只有与资本进行有效地配合,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然而事实却是,产业够大了,却并没有更强,甚至留下了不少“后遗症”。早有业内人士提出担忧,“影视项目从筹划到上映周期长、风险大,盲目进入只能徒增市场潜在的泡沫。” 如今不只是亏损,从观念到内容,从观众到从业者,整个行业更面临着重新洗牌。导演黄建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于电影制作而言,资本的介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业内资本,一种是其他资本。 他坦言,“业内是很容易谈的,很容易达成一致的。最惨的是完全不懂的资本的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利,钱是有权利的,它有很多的跨界要求。所以现在电影圈里做得比较职业的人是拒绝跟非职业的人谈的,基本上有一个槛,不谈,不是钱多钱少。因为它会对电影带来破坏性的,额外的利益,只要你开了这一个戒就会有十个一百个的模仿,有很多的伤害。” 同时他也认为,“资本进入电影,给电影带来了一个工业趋势。但这是跟我们传统的电影业是冲突的,中国过去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是一个剧组的皇帝,工业体系是让导演不能当皇帝了。所以引起了普遍的传统的意义上的导演的巨大反弹。” 归根到底,行业乱象并非形成于一朝一夕,一个演员遭遇曝光或许是个例,但当整个行业怠工时,就需要所有人反思。表面上,明星不敬业,制作方充当助推器,背后却是,行业操盘手易主,资本与艺术的对战迎来阵痛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