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中国演变的速度,大大超出了原有的预期,在上世纪末期,以互联网电商为主流的发展方向,却让众多网站走了弯路,随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中国首批电商网站几乎销声匿迹,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支付问题在18年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当下的人很难想象,如果要去网络商城购书,你还需要去邮局填写汇款单,或者去招行等当年网点并不多的银行办理网络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并且要等待漫长的确认周期,才能通过邮政系统,获得你要买的书。 尽管如此,互联网带来的使命并未受到太多阻挡,人类的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样的改变会更加明显:早年间互联网公司的24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在当年来看,是对人类生存的重大考验,而现在足不出户,不管你在山西的山沟里,还是在东北的大兴安岭,甚至是西藏珠峰大本营,网络购物会把你能买到的任何物品,快速送到你的面前,在城市里,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都已经被支付场景所覆盖,即使在菜场跟小商贩讨价还价,最后的支付也能通过互联网解决,足不出户,绝对不会担心会被饿死。 这样的渐进式变化发生质变的节点,应该是移动支付的出现,随时随地,没有空间、时间和笨拙设备的限制,移动支付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和结算功能,试想在没有信用卡,也并非官方机构,移动互联网从单一的纯电商模式,变为了结合线上线下产品以及服务的演变,支付场景发生裂变,从而带动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生活的变革,这样的颠覆过程,其实就是最近在两会上被争论的“无现金社会”的雏形。 这场争论始于支付宝宣布要在5年之内完成中国“无现金社会”建设的愿景,atv直播,众多两会代表纷纷表示支持,而持怀疑态度的是前段时间引发中国税负之争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他说:中国取消现金至少还要一两百年。他认为,“无现金社会”是大趋势,但如何实现、什么时候实现?相信还要一段时间。货币是主权的象征,在经济运行中起到载体的作用,“以交通工具这个载体为例,有飞机、有火箭,也应该允许有自行车,甚至在农村用的推车。” 无现金社会能否快速实现?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道理不辨不明,要弄清楚“无现金社会”能否实现的问题,首先要了解“无现金社会”是否符合世界潮流?是否是中国一厢情愿?中国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 宏观角度: 其实不仅是中国,类似“无现金社会”的变革,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被推广,根据媒体报道:丹麦政府自2016年起便开始基本进入“无现金社会”。丹麦总人口为560万人,其中有200万人使用移动支付服务。因此,丹麦政府从2016年开始实施“无纸币政策”,直播,除了医院、药局与邮局等机构外,所有零售商家,包括加油站、服饰店和餐厅等,都已取消收银机,只接受使用信用卡或手机移动支付等电子货币服务。甚至连教堂旁都设置刷卡机,以便教友捐款,这股潮流已经浩浩汤汤的涌动开来。 从金融角度来看,货币交易的行为本质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所以衡量国家法定货币的价值的很大因素,跟货币发行量、黄金储备、国家实力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实现“无现金社会”的基础首先是货币数字化,简而言之,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的完全数字化,由国家发行,涉及分布式架构、密码技术、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计算等多种技术,这是“无现金社会”的底层基础。 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再先进,如果一厢情愿去强制推广“无现金社会”,在没有国家法币发行体系的基础支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首先的条件要看国家策略。 2017年2月,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发行数字货币并开展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显然,从国家战略高度,这样的契机已经形成,并且在央行体系已经形成共识,这样的趋势和风口已经到来。 微观角度: 提及“无现金”社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欧美国家,是的,早在上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很多“无现金社会”功能,尤其是信用卡的大规模普及,在没有互联网到来之前,成功的实现了社会的消费升级,这一点归功于西方国家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比之下,中国并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而直接跨入了网络支付时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