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介绍的是一部在全世界火热的「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不再是坐在剧场的座椅之上,而是在一个演剧空间里主动地探索剧情,并且全身心地进入剧场情境。剧场中,观众戴上一个白色的鬼魅面具,演员就在你面前进行零距离的表演。 *阅读本文大约需要8分钟,速读仅需 3分钟。 文 | 九连环 何沁心 土黄的外墙,紧闭的门窗,白天的北京西路1013号看起来像是一栋普通的市中心办公楼。可一到傍晚,不起眼的麦金侬酒店招牌下就开始排起了长队——麦金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酒店,也是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的故事发生地。这部去年12月首演的浸入式戏剧已经过了话题最热的时候,官网上新开售的3月到5月的场次却依然在两周内就全部售罄。 中国戏剧市场一向低迷,这让Sleep No More的热度看上去简直像个小小的奇迹。 根据中国演出协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2015年全国专业剧场演出的票房收入只有70.68亿元,相当于同年电影票房的六分之一。国内剧场演出的常态是在首轮演出的热闹过后,一部戏的票房曲线就会走向下坡路。这也是戏剧演出少有驻场的原因,一座城市的观众群规模有限,演出方只好在不同的城市间巡演。 Sleep No More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无法巡演的戏。作为浸入式戏剧的代表作,Sleep No More已经在纽约同一栋楼里演了6年。浸入式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空间概念,演员不是在划定的舞台上表演,观众也无需正襟危坐,而是可以随着演员四处游走。Sleep No More上海版的演出场地就包含了5层楼90个房间,每个房间的格局布置都与剧情相关,观众可以在各个房间里穿梭,拿起道具任意翻看,你甚至还可以在入口处酒吧听听现场乐队的演奏,喝上一杯。 这种将探险、戏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的新体验,让观众乐意为买一张Sleep No More的门票掏上600元。出品方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租下一整栋大楼并投入改造,并且无法通过常规巡演来收回成本。
Sleep No More场景里的道具可供观众翻阅触摸,甚至是自己寻找剧情线索 1栋大楼,350名观众和600万票房 按照Sleep No More上海版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副总裁马晨骋的说法,包括版权费用和外国演员的片酬在内,Sleep No More上海版的成本在8000万元左右。SMG演艺打算用一年时间来收回成本。与国内同类型的作品,比如孟京辉的《死海边的美人鱼》或何念的《消失的新郎》相比,Sleep No More在制作规模和票房野心上都要大得多。同样,承担的风险也要大得多。 跟其它剧目相比,找演员、买版权反而成了Sleep No More落地上海时相对容易的部分。鉴于国内戏剧市场的低迷,能够引进这种体量剧目的公司寥寥可数,它们大都是在国资背景下积累了多年的戏剧运作经验,譬如中国国家话剧院或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海一家,这两家公司分别引进过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和《剧院魅影》的英文原版。 只是Sleep No More要进中国,看起来第一站也只能到上海,比起其它城市,上海的戏剧观众更集中,戏剧消费能力也要更强一些。作为经过票房验证的大型戏剧,Sleep No More此前分别在纽约和波士顿驻演过,引进到国内最大障碍不是版权费,而是剧场空间。场地改造费用占据了成本的大部分,上海辐射到的长三角消费人群,对于后续票房回收显然更有利。 上海文广演艺挑中了静安区的一座旧大楼,马晨骋与建筑设计团队和戏剧设计团队一起,花了七八个月时间将其内部构造改建成带有上海1930年代风情的“酒店”。 费了这么多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改建的演出场地,每场能够容纳的观众上限也只有350人。 这是浸没式戏剧的特点:要想使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彻底消失,就必须让二者尽可能多地进行互动,为了保持良好的观剧体验,人数就一定会受到限制。孟京辉的《死海边的美人鱼》,每场人数就控制在119位。 1万张预售票,4天内一抢而空,票房总计600万。这是Sleep No More上海版首轮演出的成绩,要知道赖声川主导的上剧场一年的票房成绩也不过是2000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