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参与电影制作和发行,率先带来的是对好莱坞窗口制作的颠覆。一般来说,好莱坞电影从院线上映到在线观看可以长达39——52周,期间经过院线——家庭娱乐产品——有线电视——无线电视最终达到流媒体。但是在Amazon的计划中,原创电影在电影院播出后的4——8周就可以直接在流媒体上付费观看了,而Netflix的《卧虎藏龙2》甚至实现了同步在线放映。 在制作成本方面,流媒体显然无法和实力庞大的制片厂相比,但他们在影片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独到眼光。Netflix和Amazon的片单上,要么是中小成本电影,要么是大制片厂认定没有前途的弃子。《爱尔兰人》原本属于派拉蒙影业,但由于后者内部高层变动,再加上斯科塞斯上一部电影《沉默》票房哑火,这个项目最终被抛弃。去年Netflix同步在线点播的科幻电影《幽冥》也曾经是环球和传奇的项目。
Netflix去年的《幽冥》是被环球和传奇毙掉的项目 好莱坞传统制片公司注重主力大片(Tentpole Films)制作的风潮中,流媒体作为电影行业的新人,更敢开发一些高风险、战线长的大明星、大导演作品,同时投资不受大片厂重视的中小成本电影。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当下的美剧市场,CBS、NBC、ABC等传统公共台在不断吃老本中逐渐没落,急待转型,而经常捡剩的流媒体往往能把弃子打造成口碑力作,例如“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制作的一月新剧《诈欺担保人》,这部剧集没有通过CBS电视台试播集的筛选,后来被Amazon捡起来制作了。这样看来,未来以Netflix为首的流媒体能在电影领域独当一面,甚至超越历史悠久、根基牢固的传统电影公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硅谷“入侵”好莱坞:科技公司也来分一杯羹 社交媒体如今还是好莱坞影视在选角制作和宣传营销方面的得力助手,而在不久的未来,包括Facebook、Snapchat在内的社交媒体将会成为好莱坞电影公司最具威胁的竞争者了。 主打阅后即焚功能的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拥有超过1.5亿日常用户,从去年开始,这一手机app开始转型,和好莱坞各大电视台和制片厂展开洽谈,邀请其在自家平台上创作原创视频内容。如今Snapchat越发像是一个移动版的电视平台了。
NBC已为Snapchat提供《美国之声》等独家节目 Facebook收购VR技术领头羊的Oculus公司后,就开始强化其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开发力度,并先后推出了VR视频、VR直播,上个月底还宣布将提供体育赛事的VR直播。在全球拥有18亿月活跃度用户的Facebook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依托社交平台,将这些内容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比如你和朋友身处两个国家,可以在Facebook的VR平台上共处同一个虚拟演播室,观看同一场比赛。通过这一技术,Facebook在未来也许还能搭建出播放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在线VR虚拟演播室。 不光是社交媒体,谷歌、苹果等高科技公司也纷纷涉足内容领域,Google Play和iTunes将发展成为聚合内容的流媒体平台,而两家公司也有计划自主开发原创节目。 社交媒体和科技公司等好莱坞新加入者,正在逐渐颠覆娱乐行业的格局:内容产业由电影公司和电视网决定制作什么样产品的卖方市场,转变成由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买方市场。而让好莱坞处于劣势的地方在于,这些科技公司比他们更善于利用先进科技,也把握着节省制作成本的先天优势。
《纸牌屋》的走红也捧红了大数据的概念 新技术从流媒体崛起之初就开始彰显其威力,《纸牌屋》问世时,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上最热的名词,虽然后来对大数据有伪科学之嫌的声讨层出不穷,但好莱坞也自此受到启发,在制作中更依赖大数据的分析。《教父2》《夺宝奇兵》等影片的选角导演Mike Fenton就表示会利用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为影片选择合适的角色,一些活跃的明星往往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带来更高的票房收益。 而诞生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则拥有比大数据更加先进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如果影视作品的剧本创作自有其逻辑的话,那么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代替人类完成这些工作呢?《名利场》杂志就提到了这种可能:“如果将现有最优秀的剧本输入到计算机里,它可能会写出一个不赖的作品;如果人工智能能分析奥斯卡获奖电影数十万小时的素材,然后以此为剪辑的原则,最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些设想如同电视剧《黑镜》中科技末日让人恐惧,但确实有其存在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