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个说法,对创业者来说,只要被腾讯盯上的生意,结果都可能被取而代之,成为互联网大鳄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但经过3Q大战后,一篇“狗日的腾讯”的报道让腾讯在战略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过去的“事必躬亲”转变为“开放亲民”,换句话说,只要是腾讯不占竞争优势的业务,就会被打包出售出去,而腾讯则通过“二股东”的方式“垂帘听政”,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却能分享到行业增长的红利。从封闭到开放,这种战略上的开放之举,让腾讯摘掉了“全民公敌”的帽子,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道理:腾讯并非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常胜将军。 于是乎,人们热衷于猜测,在腾讯繁杂的业务板块中,下一块被甩出来的“不良资产”究竟是谁?腾讯云貌似已经在名单上挂名了。 腾讯云会重蹈电商、搜索的覆辙吗? 在云计算领域,腾讯云姗姗来迟,是一个十足的迟到者。微软的Azure、亚马逊AWS、阿里云三家公有云厂商鏖战多年后,腾讯云才加入战局,比阿里云晚了整整五年,哪怕是比百度云都慢一节拍。但腾讯云因为有“亲爹”做靠山,来势汹汹,一副要重整旧山河的姿势。就连很少露面为自家业务站台的马化腾都公开为腾讯云摇旗呐喊,还称腾讯云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第一要素,是桥头堡级别的业务,是腾讯开放平台服务的基石。 表面看起来,腾讯云一副要将竞争对手挤下云计算神坛的样子,整个2016年频频挑起价格战,去年底还砸入了巨资,atv,在深圳、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机场打出广告,喊出了“刷新大数据世界纪录,引领云计算行业”的口号。但实际上,腾讯云作为云计算领域的新入局者,底气远没有对外的盛气凌人的姿态那么足,甚至可以说,腾讯云一边嘶吼,一边心里打着鼓。 虽然腾讯云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以挑衅者的姿态自居,但在市场份额上并没有对等的表现。根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针对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其中阿里云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其后是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紧随其后,两家份额总和不超过15%,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追随者排名靠后,份额相当小。其中腾讯云也可能就停留在个位数水平,还不得不考虑到腾讯自家的游戏、微信、QQ及同盟军的滴滴、新美大等应用给腾讯云的加持,剔除掉这些因素的话,腾讯云真实的份额可能更小。 这或许是腾讯云很可能会重蹈当年电商、搜索业务覆辙的最大诱因。 将自己做得不好的业务卖给同行,换取单一大股东或超过20%的股份,或者直接投资某一风口领域排名TOP1位置的企业,拿“少量现金+微信、QQ的入口资源”,交换垂直领域领头羊企业的股权。这在腾讯和马化腾眼里,已经是轻车熟路。换句话说,过去是仗势欺人,现在是以财服人。与以往“全民公敌遭人唾弃”比,腾讯换了一种隐藏在背后当太上皇的低调玩法。 这样的例子很多。2014年3年,腾讯将拍拍、QQ商城打包给了京东,并用微信和QQ以及电商入口资源为“嫁妆”,连带着2.15亿美元现金,成为了京东和刘强东的重要投资方,随后持续增持京东股份。而后腾讯又将SOSO搜索业务、浏览器、输入法卖给了搜狗,一路拿到了搜狗单一最大股东的身份。再有,腾讯投资新美大、滴滴等同样走了暗度陈仓的策略。这是腾讯的聪明之处:既然目标是为了跑马圈地,“皇军”还是“皇协军”,区别并没有那么大。 回到腾讯云身上看,打包“出嫁”的可能性相当大。 技术和时间成本是天花板,腾讯云短期难突破 互联网行业里讲究唯快不破,所以只要时间窗口允许,巨头型的企业就能依托自身的用户和体量优势,碾压一切新兴创立者。在腾讯身上,atv,微信、游戏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这也并非是铁律,腾讯虽然在社交、游戏及年轻人娱乐领域一股独大,但在电商、搜索、地图、O2O等领域,自主运作的模式几乎招招败北。而且随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移动互联网进入“虚实融合”的下半场后,腾讯即使手握海量用户和流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撬动市场并挫败对手,原因是时间成本高企,互联网短平快的纯线上玩法很难奏效了。 云计算涉及到线下公有云基础设施的选址、建设、调优,对外提供服务需要2-3年的时间周期,这是腾讯云短期难以跨越的。而且腾讯涉足公有云领域的优势在于腾讯的品牌背书,以及在PAAS中间层、SAAS应用层抽离出来的社交开放接口和能力。这的确是多数公有云购买企业所看重的一点,特别是传统企业正从软硬件的信息化阶段过渡到业务创新层面,移动化、社交化已然打破了商业边界,并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想象也仅仅是想象而已,实际上,腾讯在2B端的社交能力释放上,尚没有清晰的路径和规模化的应用落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