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会比无厘头的状态好太多,帮我们在活动前期理顺思路。 「一句话」即是方法论、也是思考方式和框架、更是运营经验的总结。我们工作中要多借用「一句话」的力量。 再说一个我曾经的文章案例《如果快速培养商业分析思维?》其中的一个论点是: “让更多的用户在更长久的时间内以更频繁的次数购买更昂贵的商品。”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它概括了四种主流的市场营销方式,如果通过四个分论点展开内容,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框架。
上图的思维导图就是展开的具体方法,我并不需要记住大道理,而是通过这段话引申出运营和营销策略,然后制定出适合的细节。这对新人是不是非常友好?哪怕你没有相关经验,你也比普通人前进了一步。 大家可以把它想成一种即拿即用的方法。传统商学院教授的各类法是其中集大成的概括,比如SWOT、4P、4C、5W2H等。 ? 产品和运营怎么去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还原成「一句话」呢? 最快的方式,肯定是汲取前人的经验,不论是书本还是文章,肯定会有那么一两句金玉良言,我们就不客气的拿来主义,把它消化掉,结合自己的案例去应用。 其次是总结,需要不断的总结、抽象、概括。运营是需要训练的。 我在学习过程中,会尝试总结和关联,拿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比如下面这一句心得: “任何运营工作,都需要两种思考角度,运营角度和用户角度。” 你写一篇文章,用了很华丽的词藻和文采修饰,我们小学开始就不断经受作文的锤炼。可是把这能力用到文案上,你会知道自己是错的。 各类文案中常见的文字:「尊贵好礼」、「极致体验」、「畅意人生」、「睿智生活」都是华丽却空洞的词汇,它是运营角度的自嗨文案,是我们坐在电脑端依靠自己所见所想创作而出。 它真的有效么?用户真的会喜欢么? 好的文案营销,贩卖的从来不是产品。用户购买它们,是为了解决问题,为的是获得解决方案。「在工厂我们制造化妆品,在商店我们出售希望」。 文案需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创造: 当我是用户的时候,我希望看到什么内容? 当我是用户的时候,什么内容更容易打动我; 我选择分享,内在的动因是什么? 好的内容,可以给用户希望,可以赋予用户情绪,可以制造出用户内心所想唾手可得的幻想。而不仅仅是词汇。 你做用户运营,什么又是用户角度的思考?如果我是用户,我会因为什么留下,又会因为什么而离开?我注册这款APP因为哪个点,它的差异在哪里?我愿意持久的使用,它给予了我什么样的期望? 运营不止是坐在电脑端的工作,还需要代入用户贴近用户。我不否定运营角度思考的重要性。内容的阅读量分享量、文章传播的范围、用户对不同内容的偏好、新增用户留存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做活动是否值得、文章为产品带来了什么益处……这些运营角度的思考同样是产品前进的动因。 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两条腿走路的并行思维。 很多运营会轻视用户角度,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然而这些经验总结融汇成「一句话」后,几经训练,已经是下意识的思考习惯了。 当我面对一个运营项目,我会从运营角度思考成本、数据指标、ROI等,我也会从用户角度思考流程、痛点、体验…当你们理解了这句话,在往后自己的运营工作中也能拿之即用了。 这句话初看老生常谈:噢,是的,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想要用好也不容易。我个人,是在参照了李叫兽的X型文案Y型文案的文章后,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才把它形成思考本能。 「一句话」的价值所在 文章到这里,你们觉得,「一句话」的价值大不大? 它是运营的有效思考方式之一,我想要告诉大家,运营可不是一个做杂事瞎做事的职位,而是需要正确的思考。 用多少资源,在什么时间内达成怎样的目标。 让更多的用户在更长久的时间内以更频繁的次数购买更昂贵的商品。 任何运营工作,都需要两种思考角度,运营角度和用户角度。 消化完上面的三条内容,比读很多文章都有用,因为「一句话」足够简单,很容易掌握。 这就是运营的思维方法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