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时间,开拓城市近40个,连接单车超过100万辆,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为用户提供出行超过2.5亿次。 就在本周三(2月22日),ofo创始人兼CEO戴威扔出了这枚数据炸弹。 同一天,ofo的单车版图上又增加了两个新盟友。ofo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全面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物联网NB-l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 极速上涨的数据和重磅大咖的站台背后,是ofo过去一年半加速狂奔的结果,而这一速度正是得益于其坚持的平台模式。 用ofo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的话说,“互联网都是一定要靠轻的模式迅速把市场占住,占住以后再慢慢去做重。这是互联网一贯的打法,一开始就很重的打法就很难迅速扩张,就会跑得很慢。”ofo的车成本比较低,别人布一辆车ofo可以布20辆。 经过2016疯狂成长的共享单车领军者ofo,到了2017年开始精细化运营的第一步。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ofo和中国电信、华为的强强联合。这也意味着,ofo将在平台模式的规模化之下,深耕大数据、智能化等精细化运营。 究其背后原因很简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是戴威始终坚持的初心。 势能凸显 微信、微博、滴滴、美团点评……回望过去几年的互联网进化,几乎所有身在其中的创业者都认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移动互联网的平台级入口已经形成,都在各自领域寻找下半场的出口。也是在人人自危的资本寒冬,当所有人都在焦虑寻找下一个风口的时候,ofo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在一年间收获五轮融资,成为新的风口,而且是有望成为入口级的。 2015年9月,ofo共享单车才在北大校园上线,短短两三个月就有两千辆车实现连接,这是戴威和小伙伴们始料未及的。从其开始,ofo就以平台的模式进行发展。戴威甚至有过先做2000所高校再进社会的设想,当然市场的变化让他改变策略,当校园模式顺利走通迅速扑向社会这个更大的市场。 如今走在北大校园,随处可见成片的ofo,而且不需要GPS定位,抬头就能找到小黄车。这就是戴威想要实现的场景,随时随地有车骑。 在开拓新城市上,ofo动作频频。1月11日,ofo宣布启动2017年城市战略,1月22日之前,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截至2月22日,ofo对外宣布已经覆盖了35座城市,连接超过100万辆车。目前,摩拜单车的覆盖城市是21个。 之所以ofo能如此迅速的成长,一方面是因为其切入的共享单车领域是大众刚需的基础设施,用户基础广,消费频率高;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其一开始就专注于做平台,连接成本低又好骑的单车,使其将平台的连接优势迅速的做大用户规模、扩展市场。 在共享单车市场里,有的玩家希望把单车在成本和骑行上做的非常重,虽然产品很酷但是不易骑又高成本,使其从公司管理和风控到规模化扩展都会遇到阻碍,更倾向于从用户的体验和公司成本角度去思考问题的ofo,正是借助这一优势,得以迅速崛起。 投资人朱啸虎就算过这样一笔帐: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在校园里面,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了五块钱,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成本,以及偷窃、损坏,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这个商业模式是非常清晰的。 借助平台模式激发的势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ofo从北大走向全国高校,又从全国高校走入全国各级城市甚至海外,如今ofo已经拓展到了全国35个城市,美国硅谷、英国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都市也有了ofo的身影。 作为出行的共享平台,ofo的理念是希望全世界的自行车被连接起来,这一理念类似于微信连接人与人。但与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前辈不同的是,在疯狂融资的背后,ofo需要一方面扩张城市,从横向扩展市场,一方面又需要纵向的精细化运营,两条腿走路才能胜算在握。 当然,这也是戴威和创始团队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所以NB-loT技术的上线,就是其纵深发展的第一步,也是2017年即将到来的共享单车大战元年的关键性一步。 修炼内功 更智能、更便捷的骑行体验,让用户随时随地有车骑,是ofo成立之初就树立的一个朴素的愿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