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2016年是VR产业的元年,谷歌、索尼、HTC、微软、Facebook等国际巨头与国内众多硬件厂商与互联网巨头、创业者相继入局VR领域,国内VR产业如野草般疯狂野蛮生长。到了今天,VR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让人相当忧心。 根据日前SuperData联手Unity发表了一份关于2016年虚拟现实市场的报告指出,VR元年的市场总产值为18亿美元,总销量为630万台。从总销量来看,全球630万台产品销量事实上并不乐观,甚至我们看到,包括Oculus、htc vive以及PS VR都不敢公开披露自己的销量。IDC预计,索尼PS VR、Oculus Rift以及HTC Vive等高端头戴设备去年的销量为220万部,销售额约为14亿美元,不及IDC此前预期。IDC将2017年的高端VR设备销量预期下调至640万部,销售额为32亿美元。甚至SuperData将VR产品在感恩节购物狂欢节期间的销售情况描述为“最大的失败者”,并将较受欢迎的索尼PS VR预计销量从260万降到75万台。 不过IDC方面预测,在走过了2016年的大起大落之后,中国VR市场在2017年将会迎来441.2%的增长。 但国内VR产业的情况可能并不如IDC预计的那么的乐观。尽管从2016年开始,VR成为了创投圈的热潮概念,但VR产业仅一年就经历了大起大落,在下半年就迎来了各种寒冬之说,目前资本对于VR的热情在逐步降温,诸多VR项目在今年可能逐步被创业者、投资人抛弃,尤其是业内更看好AR的前景,苹果又将推出AR眼镜之后,VR的前景可能更加不妙。 而国内市场对比全球,GFK通过在线市场监测数据发现,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VR硬件月平均销量达到38.2万台,但多半是眼镜盒子,几乎没有高端品牌,单台平均价格137元,单价还在继续走低,价格销量均显得惨淡。 而在当前,国内的VR产业已经逐步沦为一个被鄙视的行业。在去年底,央视曾痛批虚拟VR已经变味,VR盒子提前进入山寨模式。但这种山寨模式还在持续推进,日前有消息指出,华强北许多卖家都以“厂家直销”、“批发低价”、等为售卖标签,直接拉低VR的黑科技水准与品质感。日前,在国内,有VR厂商的员工声称自家公司的VR盒子10元一个,没有技术含量,越做越便宜,就是垃圾。许多在体验店体验过VR的消费者几乎都会诧异的反问一句:“这就是VR?”作为一个代表前沿科技的行业,为何让人们提到VR就一股不屑与鄙夷的味儿?整个行业尤其是国内VR行业究竟需要反思什么? 笔者认为,行业首先需要反思这种鄙视的根源,其一,国内VR行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是,通过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大规模铺量走廉价性价比销售路线,导致其行业红利被过早释放,导致品牌势能上不去了,国人提到VR,往往会想到300~400元低质低价的VR眼镜与VR盒子。大量质量低劣的VR头显涌入市场,导致消费者对VR的新潮感、黑科技感、未来感统统消失了。 其次,市场热潮风起,但技术不成熟,没想清楚做什么就一窝蜂选了门槛最低最容易做的。许多互联网背景的厂商也延续了通过PPT+发布会的模式来进入VR行业。各大大小小的厂商一窝蜂扎向最不需要技术门槛与成本低廉的VR盒子,一时间,原来做手机的、做移动电源的、做路由器的等硬件厂商,能插一脚的都来了。目前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9成以上的消费者,购买的都是不足百元的VR盒子,加之研发资金缺乏,市场狂热跟风赚快钱,导致现在的VR基本是残次产品,其成本价最低仅在10元左右。诸多厂商无底线的低价倾销,让VR产品的品牌刻板印象不断下行,也让消费者与资本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再次,需要反思VR体验店模式如何维持,目前国内外的VR体验店已基本宣告失败。《中国VR体验店现状白皮书》显示,在调查的全国3000家VR体验店中,2016年实现盈利的仅占26%,绝大部分体验店仍处于亏损状态。许多 VR 体验店已经倒闭或处于僵持状态。今年2月初,Facebook被爆关闭了200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差不多砍掉了在全美开设的500家体验店的40%。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