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略长,但会系统的教你如何挖掘创意灵感,让你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再只是找参考、问大神或是抄抄抄。花费10分钟阅读,也许会改变你的设计命运。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作为创意领域的一线实践者,为什么你一直在做创意,却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创意? 回顾一下,当需求来袭时,atv,你是如何应对? 初级阶段——凭感觉设计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因为孩童阶段没有所谓的世俗标准,他们任何的表达通过绘画、肢体或是其他方式都是他们“感觉”的样子。不考虑现实事物,也不考虑别人眼中的如何与否。
一开始做设计(或学设计)阶段,也都是从自己感觉的样子开始。没有标准,通过自己过去积累的审美去排列每一个元素,调整每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合理的大小和结构关系。这个阶段回顾来看,大多如屎一般惨目忍睹(你不孤单,我们都一样)。 进阶阶段——知道不对却不知道方法 随着积累和学习了一定专业知识,对设计底层认知有了基础了解,能辨别对与错的设计,atv直播,“眼界”提升执行力没有跟得上。
我会遇到很多这类朋友,在各类QQ群、微信或是一对一的丢个半程设计稿问大家这样设计如何,或是让大家出出意见的情况。大部分的建议辄止在表象,设计者能够得到的有效价值不多。 资深阶段——找参考和脑暴是常态 工作久了,成长为团队资深设计师的时候,需要支持公司大部分核心设计项目,很多时候项目来的紧急(过来人都懂的)。有经验的设计师会和团队成员进行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头脑风暴”。找个封闭的会议室对设计画面、风格和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封闭讨论。当然,思考形式因每个leader喜好不同而不同。
(我本人对头脑风暴也持怀疑态度...) 如果项目归属于个人,没有几人团队支持,接到需求时很多设计师会用我们最最熟悉的方式—找参考来“攒”灵感。说白了就是找和需求相近的设计案例。来参考别人的创意将可取用的元素、样式或是风格调性融合与别人做出些许区分,但整体是在套用。我们都用过这种方式,因为它快速、安全且品质不会太LOW。 当然,还有很多高逼格萃取灵感的方法。很多人都说的多旅游、读书、日常事物的观察、和不同行业的人沟通等等...这些都对,但一定属于创意积累“最底层的素材”。面对如某某产品的包装设计、给某某公司设计个LOGO或是某某APP的新产品迭代等具体工作的时候这些“底层素材”不一定能马上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设计灵感。这些只有随着资历、阅历和不断工作的“发酵”之后在某一点迸发出大灵感或是我们常说的Big idea(大创意)。 以上这些阶段最常使用的套路我们应该都经历过,而且随着工作资历的增加我们的敏锐度在增加,我们的执行力在增加,但是唯独,我们的创意方法却基本没什么变化。 工作越久,一层不变的思考模式固化了创意的活跃度,很多设计师也慢慢厌倦了找参考、借鉴别人的设计方式。对设计行业也慢慢的抵触甚至渐行渐远的离开了曾经梦想成为的那类人... 难道创意真的只能依赖灵感迸发? 当然不是,聪明的创作者不单纯依赖灵感乍现,他比你优秀的原因在于另一种思考模式的运用—联结思考。
何为联结思考? 解释联结思考前,需要先从创意说起,何为创意? 你可以说创意是非同凡响、是独特、不寻常、是勇气、活力、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等等… 我们都赞成的描述。 无论你怎么理解,创意应该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思考和表现。“不可预期性和对过往事物做出的改变”成了评判创意的标准。 联结性思考就是把看似无关的事物作联结,产生新点子的过程。 如果联结越简单的已有想法,就约缺乏创意。而联结越是不寻常,酝酿的“灵感”就越有创意。我会在下文具体解释。 怎样联结性思考? 我用日常的物品举例让你对联结性思考有更具想的思维感受。 床垫是由弹簧和垫子组成 手表是缩小的时钟加上带子组成的 行李箱是由箱子加上轮子和把手 书是纸张和印刷的油墨的结合 … ... 嗯,我相信你看完上边的举例一定会不削的说:难道这也叫创意?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我们继续深入推进这个思路,再举一例: 滚珠式唇膏无论男士女士即便没用过也都知道其工作原理。我们拆解下创造者是如何做联结的:
事物1:传统的口红式唇膏 事物2:圆珠笔 圆珠笔是与润唇膏完全不同的产品品类,将两个概念结合,可以像圆珠笔将墨水写在纸上那样将润唇液转动将其滚涂在皮肤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