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作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缩写的“IP”已经成了文化传媒大产业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倘若一家影视公司手中没有几个热门IP,恐怕只能捶胸顿足,仰天长叹了。 蓝鲸TMT刘洋 以前提到“IP”,大部分人会以为是互联网域名,但在今年,作为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缩写的“IP”已经成了文化传媒大产业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倘若一家影视公司手中没有几个热门IP,恐怕只能捶胸顿足,仰天长叹了。 为进一步了解影视传媒业IP开发热的来龙去脉,记者采访了在影视发行及运营领域,掌握着超过2万小时影视节目版权资源的上海森宇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永。 据陈志永介绍,上海森宇文化创立于2010年,前期以影视节目发行和运营为主,近几年一直保持着每年40%~50%的利润增长率。 直到2015年,陈志永判断发行领域的红利期即将结束,利润变薄,很难实现公司的大规模增长。因此,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陈志宇认为想要走得更远必须从两端寻求突破:往上游端,以内容为王;往下游端,以渠道为王。 基于此,陈志永一方面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发行渠道,另一方面则开始布局网生内容的开发制作和宣传,转型制、宣、发一体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公司已经投资了约40个网生项目,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下一步,公司将重点对三个极具潜力的网生IP进行影视开发。
(图为上海森宇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永) IP概念的火爆在2016年进入白热期,引发了资本的疯狂追捧。不仅影视公司竞相开发IP,甚至BAT等互联网巨头也在大量采购、囤积IP。 陈志永认为,之所以IP在影视行业受到追逐,主要是因为资本渴求快速变现,将已经具备用户基础的成熟IP进行影视改编,相比影视剧原创开发,不但能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而且能降低市场风险。 不过,IP改编影视产品,并不见得会比原创开发的影视产品品质更高。中国影视行业经历了十年的高速膨胀期,市场需求和行业体量急剧增长,但行业的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atv,且高质量创作人才匮乏,创作能力跟不上生产速度,加上资本施压、从业人员心态浮躁,导致了大规模的粗制滥造。这并非在IP改编热兴起之后才出现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长期以来的深层弊病。 除此以外,行业还经常“刮风”、“跟风”:昨天是古装穿越,今天是网络大电影,明天是IP改编……以网络大电影为例,2005年中国网络大电影的数量约500多部,atv,到了2006年,仅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催生出将近2000多部网大。疯狂复制的结果,是出现一大批不合格产品,各大平台也消化不了过大的产品数量,以至于大量投资打了水漂。 基于此,陈志永认为,IP开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做好产品的心态,而不是一味追逐热点。影视产品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纯粹的创作过程。即使是将一个成熟的IP改编为影视产品,也必须经过专业编剧的开发,更需要时间的沉淀,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当前,众多影视公司、视频网站乃至互联网巨头都在争抢IP,对于腾讯这类平台型巨头公司,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无疑拥有了绝对的优势,甚至于不少从业者担心在这一领域会很快形成“IP垄断”。 在这一问题上,陈志永有不一样的见解:“IP是创意产品,不是标准化产品,在IP方面不太可能出现行业垄断。” 陈志永认为,在IP开发领域,中小型公司与巨头公司竞争的机会点在于,前者可以通过更精准的市场洞察,遴选少数高潜力的IP进行深耕细作。有时,一个IP开发项目的成功,便足以让一家小公司实现快速跃升。例如去年大热的网络剧《余罪》、《太子妃升职记》,都是小公司开发的产品,产品的成功直接带动了整个公司的价值。而巨头公司虽然能够采购大量原创IP,但重点开发的始终只占少数。此外,公司与公司之间并非只存在竞争关系,更有跨平台的合作关系,只要具备了过硬的开发制作能力,中小型公司也可以与巨头公司进行合作。因此,对于经验丰富且生产能力过硬的公司,即便公司体量不大,也很有机会开发出好的IP项目。 “不被开发的IP并没有任何意义。囤积再多的IP,也不如扎扎实实打造精品。”陈志永表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