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王传福考上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留院工作,不久被提拨为研究院的副主任。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业,他从做投资的亲戚那里筹集了大约250万元,租了一处20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带着20多名员工生产可充电电池。虽然是一个新公司,王传福却喊出了要和索尼和三洋进口电池一争高低的口号。 下海伊始,王传福去国外买设备,想做自主品牌的电池,结果对方不仅不卖给他,还说:“你们中国人做不好电池。”当时出国过海关,工作人员要求查看回程机票,好像中国人就要赖在国外不走似的,很伤自尊心。 当时建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投入。王传福给大家算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他把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进行分解,把大部分环节用人工代替,终于建成了一条以人为主、“人+夹具=机器手”的生产线。“世界电池大王”就是这样起步的。 王传福喜欢泡在实验室,他喜欢“技术工人”的感觉,工程师的感觉,就是一切创新想法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做出来。 自主研发的“鱼池效应” 从造电池,到做IT,到造车,到“云轨”,比亚迪的每一次跳跃都让业界震动、质疑,最后不得不服。比亚迪成功的根源,是在IT、汽车、太阳能、储能等多个关联性产业,在模具、材料、机械、电子、软件、计算机、手机、整车等技术领域,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实现了自主研发的全覆盖,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再创新。 | 比亚迪美国分公司洛杉矶总部 王传福曾经举例说,如果要开发一辆颠覆性创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需要发动机、电动机、自动变速箱、电池、电机、电控,而将不同零部件供应商们揉在一起,不仅没有标准,没有协议,连合同都没法签,其中困难可想而知。但对比亚迪而言,只需要把六个事业部的总经理一起召集来开会即可,“比亚迪员工靠着一种良性永续的协作制度,不谈费用分摊,不谈模具费,不谈赔偿,只管放手去做,最后所有这些由我来买单”,“大家都明白,之所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把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为了在未来,在我们所涉及到的领域,比亚迪能够随时进行高效的创新集成,达到1+1>2,1+1+1>3。” 通过多年积累,比亚迪的技术创新出现了一种“鱼池效应”。很多创意不断迸发并被存蓄在池子中,像养了很多条鱼,需要的时候就捞一条出来。电动车是一条大鱼,“云轨”是一条大鱼,还有的正在养,等适当时候也会捞出来。 比亚迪力量 王传福是中国最著名的创新型实业家之一。 他是一个异常朴素的人,不会打高尔夫球,没有娱乐活动,只要哪天在公司没有接待,就穿比亚迪工作服,上班打卡,去食堂吃工作餐。但对技术,王传福超级狂热,经常在实验室和设计负责人的办公室一呆就是一天。他是一个没有“技术恐惧症”的人,他信赖年轻好学愿意尝试的中国工程师,而不膜拜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 他尊重股东,但并不盲从投资人的声音。2003年当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他决定造汽车后,十分不解,质问电话接踵而来,甚至说要抛空比亚迪的股票。几天之内,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但王传福不为所动。他相信技术、创新和比亚迪独特的全覆盖研发模式。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对电动化的聚焦,比亚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绿色公司。在去年底的C40世界市长高峰会上,比亚迪发出“为地球降温1℃”的倡议。王传福说:“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全球主要国家达成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内,将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比亚迪之所以提出为地球降温1℃的倡议,不是无知,也非狂妄,我知道,在未来的数十年,开奖,地球升温的趋势不可避免,我今年50岁,我想,在我有生之年,也许不会看到地球降温,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到,我们的后代可以看到。” 王传福希望在绿色发展的方向上,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