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在双十二正式向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在行业内早已不新鲜,并已经横行多年的收视率造假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数字也的确触目惊心: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以全国排名前20的卫视频道每年播出1.3万集电视剧计算,全年有40多亿人民币被这股黑势力非法窃取。 无独有偶,电视剧领域的收视率买卖并不是孤立现象。在2016年第1季度尾声,由《叶问3》事件引发的一批有良知的媒体人士所相继披露的买票房、偷票房的票房造假乱象,开始迅速被社会关注,并持续发酵,中国电影票房也自那时起一泄如注、一跌再跌,全然没有了过去5、6年以来的持续坚挺。 那么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显然与一般性的社会认知反差过于悬殊。 因为就大环境而言,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政策的窗口期利好已经充分释放,并且将有一个长周期的持续过程。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影视行业有利可图,直播,金融资本也迅速进入,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因为电影、电视剧投资相对于资本市场的运作,盘子小、周期稳定,只要抓住导演、演员、档期等核心资源,在发行、播放等层面按套路展开,一般来说票房、收视率都会有保证。 自然,以中国金融资本在股市、楼市里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而言,再将这种票房、收视率上的利好以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各种方式变现就太过容易。最极端的例子就是近两年,甚至出现了个别电影、电视剧在拍摄阶段就收回成本的例子,这么深的套路确实让整个行业都在半推半就地快速适应。 然而,问题是中国电影、电视剧本身的内容生产,还远远没有跟上中国影视产业的金融创新逻辑——金融的步子迈得太大,扯到了电影内容的蛋,所以才有了买票房、买收视率的造假乱象。 因为,以我们现有的文化工业生产能力,能数出来的、立得住的电影、电视剧类型恐怕屈指可数,而长期以来的各种层面的垄断又造成了好导演、好演员、好编剧都已成为被金融资本所争抢的紧俏稀缺资源。这也是这几年大明星、大导演们自己的皮包公司频频天价套现的根本原因,atv直播,以至于让人们不得不感慨,能够管得住中国影视行业的上级领导并不是广电总局,而是证监会。 正是因为以完片担保、保底发行等信托化、证券化形式搞出的金融套路内在地裹挟着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实际生产;所以一旦其内容本身的质量不能确保,那么买票房、买收视率就成为了影视行业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救命稻草:不是不得不买,而是必须买,不买就是全体完蛋。 同样的逻辑也一样可以复制到网络影视领域。在电视剧市场持续衰败的现实语境下,如今网络剧已成为电视剧领军企业的最主要的盈利来源,网络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超过了65%。那么,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是不是就是电影、电视剧的世外桃源呢?现实恐怕更为残酷。 自2009年以来,网络剧领域开始实现爆炸式增长,到了2015年,大资本、大导演、大明星也纷纷进军网络剧领域。只不过与网络剧喜人的的规模倍增形势相伴随的,还有网络剧的成本。《暗黑者2》超过了2000万元,《无心法师》达到4000万元,《心理罪》也有3000万;而《他来了,请闭眼》单集成本平均下来就有156万元,这已经基本等同于一般电视剧的投资程度,更不用说《盗墓笔记》已经到了每集300万的地步。 在2016年,网络自制剧年产量预计将达2079集,如果加上往年的库存,我国现有的网络剧行业的整体规模将突破5000集,比萌芽阶段的2009年,要增长近250倍。而且,如若保持目前产量、增速不变,2016年网剧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116743分钟。如果按照观众平均每天观看2小时网剧的上限计算,目前网络剧的市场容量仅为43800分钟,这意味着网络剧市场已接近3倍的明显饱和。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2015年,网络剧用户付费收入却只有区区25.6亿,这甚至不足以让一、二家主流视频网站盈利。那么显然,不买点击率怎么办?不买点击率还有活路么? 综上,由高金融杠杆撬动所导致的买收视率、买票房、买点击率,已经成为了中国影视业的e租宝式火坑。 或许只有国家层面,针对买收视率、买票房、买点击率背后的种种明潮暗涌,实施从制度性的顶层设计调整到市场意义的供给侧再平衡等一系列层面的整体性改革,才是当下中国影视业的唯一希望和出路所在——眼下的行业现状与利益格局恐怕早已不是依靠行业内部的“壮士断腕”就能完成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