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路口,你拦下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车上没有司机,只有供应早餐的服务人员,你点了杯咖啡缓解困意,开始新的一天。 这个场景是人们对于未来出行的畅想。一个月前,美国专车公司Lyft联合创始人齐莫(John Zimmer)表示,五年后,伴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人们出行的体验将会升级,比如专车公司会推出设有酒吧的特殊专车,车上将有专门的服务人员等。 咖啡和酒吧都有点扯远了,但刚刚去过的2016年,随着众多大公司的涌入与推动,自动驾驶经历了爆发式成长,让这一切似乎变得有了可能。 例如,英特尔刚刚宣布收购德国地图服务商Here 15%股权,在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技术方面进行合作;谷歌宣布自动驾驶项目独立为Waymo公司,开始从研究走向商业化应用阶段;更早些时候,Uber宣布以6.8亿美元收购无人驾驶卡车初创企业Otto,汽车巨头通用也斥巨资收购了无人车技术初创企业Cruise Automation。
除了国外这些大公司,中国玩家也纷纷入场。2016年4月,长安汽车组织的无人驾驶车队从重庆出发,一路行驶2000公里安全到达北京;5月,百度方面表示计划在五年内大规模生产无人驾驶汽车;12月,国内地图数据服务提供商四维图新联合腾讯入股here,合伙布局无人驾驶。 那么,自动驾驶离中国到底还有多远?五年后,我们能在街头见到自动驾驶汽车吗? 近日,小饭桌采访了几家提供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和他们聊了聊自动驾驶目前的商业化路径、技术挑战以及政府对无人驾驶的态度。 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路径 自动驾驶喊了这么久,真的能实现商业化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聊聊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头羊——谷歌。 早在2009年,谷歌无人驾驶项目技术负责人克里斯·厄姆森曾野心勃勃地表示,希望在2019让谷歌的无人驾驶车上市。
但在2016年3月,厄姆森在德州SXSW互动活动上突然改了口,“自动驾驶车的真正出现可能比曾经预测的时间要晚很多,最长可能需要30年”。 几个月后,厄姆森突然宣布辞职,引发外界对谷歌内部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愿景与商业化分歧的猜测。而在更早些时候,前谷歌汽车工程师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和前谷歌地图产品主管罗恩(LiorRon)率领一批员工离开了谷歌,成立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Otto。 2016年8月,Uber宣布以6.8亿美元收购Otto。投资方认为,Otto商业化前景非常明确:一方面,与乘用车相比,卡车的司机成本更昂贵,这意味市场需求也更大;另一方面,卡车主要运行在高速公路上,没有城市道路复杂,因此在技术上要简单得多,这意味着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商业化所要求的成熟度。 这个商业化前景在国内同样适用,成立于2015年的图森互联瞄准的正是这一市场。图森互联COO郝佳男告诉小饭桌,中国有2000多万辆货运汽车、3000多万名货运司机,中国物流运输量的76%由公路货运完成,其物流成本大约占到GDP比重的16%。 ▲ 图森互联COO郝佳男 而在技术上,郝佳男表示,目前图森采用的计算机视觉配合毫米波雷达的解决方案,在高速路段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按照他们的计划,今年图森便会实现第一条高速路线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试运营。 不过,最早在自动驾驶上迈出商业化第一步的,是来自法国的EasyMile。早在2015年11月,他们生产的EZ10自动驾驶公交车就正式投入了运用,至今为止已经在芬兰、瑞士运送了数万名乘客。 在国内,成立于2012年的天隼图像正致力于推广中国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天隼图像创始人殷开爽向小饭桌分析,现阶段自动驾驶要实现商业化,其第一个落地应用形式应该是场地车。 “城市道路上,目前技术上还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因此短期内乘用车实现商业化几乎不可能。”殷开爽透露,目前天隼图像的小型自动驾驶场地车已经获得首批20台订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