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突如其来又振奋人心的消息常常会以同一句台词结尾,是中国人转!互联网负面信息必然随信息基数增长而加大,但商业推手则使得负面信息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一个问题是 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自我封闭或收敛现象,这个问题是最复杂的。我在这几年注意并试图总结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发现美国法理学家桑斯坦已经建构了一个经典理论, 信息茧房。桑斯坦教授早在2006年就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茧房”理论,认为“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互联网不是一个固定板块,而是由不同社群组成的松散邦联。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群体会有不同观点,比如年轻人通常难以忍受长辈朋友圈的浓烈鸡汤,而南北方也会为了豆腐脑应该是咸还是甜就开撕。不同社群之间的意见冲突正在随整个社会级层的加剧分裂而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趋于严重,经济差异为代表的阶层差距拉大尤其加深了网络社群的意见冲突。 来自线下的社群大分裂可能导致线上社群之间的视而不见,号称短视频用户和流量第一的快手APP直到2016年中被一篇自媒体报道揭开面纱才引起互联网圈的关注。彼时很多人都怀疑快手报道只是软文,因为甚至很多对互联网每个细分领域都嗅觉敏锐的互联网意见领袖(KOL)也第一次惊闻快手,这个扎根远离一线城市的东北,j2直播,风行于白领鲜有接触的三四线以下城市与乡村的低调爆款。特拉普在大洋彼岸打破无数预言当选美国总统,背后的原因依然是底层选民这个被媒体主流视而不见的选票及人口主流起了决定性作用。 我存在,而你看不见。 信息茧房实质是个悖论。互联网信息的增加本应使网民更容易的获取以及区别不同意见,但网民 潜意识是从价值观而不是逻辑出发过滤信息,结果是被保留和记住的往往是符合受众主观意志而不是受众客观需要的信息。 信息茧房不仅影响信息受众,也在影响信息产源。咪蒙之类的公号 擅长以理智的姿势推销情绪化内容,经常刻意挑起不同社群之间的谩骂和战争。不用担心得罪一个社群会失去一批用户,只要能笼络住哪怕一个细分社群就足以滋养一个媒体群。咪蒙号称1年334篇10w+就是证明。 实体社会中主要以不同经济利益和观点所割裂的阶层映射在互联网,就成为不同的意见社群。陈力丹在《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悖论》中指出:“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新媒体带来的新型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也会使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 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社会利益团体与网络意见社群对应固化,使茧房效应强化。网络受众在接受外部信息时容易被自己预先设定的立场所限制,以致下意识排斥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内容,最终只见到自己想见到而对异质内容视而不见。中国网民主要信息来源之一是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而用户早在设定朋友圈和关注公众号时就按照自己的利益取向进行选择,结果往往是信息来源的收窄,看到的意见都来自自己认可的KOL,所有内容都在论证和支持自己观点,以致自我观点不断强化并产生所有人或大多数人都支持我的错觉。 三、信任与求证 互联网及其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现象不可避免有其负面,但把虚假信息归罪于互联网则是无知。去年最有趣的新闻之一是清华大学校长会见冒牌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而这位招摇的罗氏“第九代传人”还曾成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多家半官方机构的坐上嘉宾。不知道安排会面的官员们是否读了宋鸿兵那本穿越小说《货币战争》并且信以为真。至少可以说没有互联网照样有这么多人上当。 我们已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而生存,但在互联网上我们又时刻面临该相信谁、如何去相信的难题。没有现成公式可以解决网络信息真伪分辨的问题,只能依循逻辑推论出一系列可以依靠的分析方法。 1. 相信事实是奢侈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