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伴随着微信推出小程序,移动互联网似乎出现新的“增长窗口”,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这一波红利和过去两年的人口红利并不相同。 但对早期公司实用商业价值不大。 2、在此种情形下,小程序出现“爆款”。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爆款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游戏规则,都与App完全不同。像前两年那样提供免费服务做大平台,从连年烧钱亏损到最终流量变现的方式走不通了,微信已经是平台,你很难在平台上再搭平台。然而商业永远是在变轨中才有机会、在游戏规则变化的时候,这就好像智能机刚刚出现时,用PC软件游戏规则去做App的,后来都死了。现在把小程序当作App去玩的,也都是自杀。 3、小程序带来的,可能是整体商业逻辑的变化。 流量获取:无法通过抢占集中的渠道、而是必须要采用全新的手段。分享页、二维码、推广关键词的图文内容成为新的传播载体,群推荐、大v推荐、针对“关键词”的事件营销、公众号关联、附近门店成为新的推广渠道。 流量持续:不再通过构建“杀时间”粘性平台、而更多依赖抢占用户心智空间,培养针对特定场景的习惯。历史列表、群写作活动、基于场景的心智抢占、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成为激活流量、保持粘性的主要手段。 盈利模式:传统的广告模式日渐衰微,小程序更追求基于”痛点“的”调用即付费、调用即交易“,从而从一开始就挣钱。简言之,我们传统app的流量获取、活跃留存部分交给了微信,小程序将直接作用于最后的”转化变现“,成为微信宇宙中的盈利漏洞。 4、与之相对,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情景:二维码将成为类似物联网传感器的存在而无处不在、甚至出现在夜店女郎的“沟”上。 新一代创业者可能不再从一开始就需要天使机构的输血。那些传统平台逻辑下的投资机构将渐渐失去话语权,因为创业者可能比他们赚的更快更多。 传统的公司股权退出变现模式,可能被快速变现的项目分红制更多的替代。 很多低频刚需应用将被替代,很多因为低频玩不起来的玩法又有了新的机会……所以有些早被忘却的中低频陌生社交和O2O玩法,或许又有新的机会。 5、小程序商业逻辑的关键词是痛点噱头、快速传播和迅速付费,是产品经理眼光与创意的大考。 6、但是必须指出,小程序生态的繁荣还是得看腾讯分享利益的决心,和是否真的始终保持中立裁判位置,“要让商家有利可图”和“保持张小龙绝不骚扰用户初心”之间,有一个博弈和平衡。更重要的是,有过“抄袭黑历史”的腾讯要取信于民,坦白说对很多开发者来说,投入微信的怀抱并不如上传苹果商店那么令人踏实。 二、共享单车可能酿成新的O2O悲剧 1、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资本加入共享单车的游戏、“千车大战”不可避免地到来,直到这时大家才发现城市居民对共享单车的需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刚性”。而伴随着这些玩家推出小程序版,用户的品牌归属更是淡化为0。 2、一个直接而明显的结果是,各家的共享单车平均单日使用次数都逐步压低,盈利回本的速度没有一开始描绘得那么快了。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维护管理成本却逐步提升,拼抢市场的恶性竞争横行,毁车卖车藏车喷涂二维码……于是,共享单车渐渐从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 3、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少数平台可能最终惨胜。但是想象中的收购终局可能不会出现,很多家最后的退出方式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4、如果有一天共享单车真的被论证成为2016年的年度博傻游戏,所有参与这场资本狂欢的人都应被深深铭记,因为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事实将证明他们比起O2O狂欢的14-15年,并没有任何真正的进步。 虫二: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开战
1、网约车与共享单车开战 新政细则收紧了车辆和司机的管控,网约车的市场将向高于出租车的小众定位收缩,这带来两个变化,一是网约车平台将抛弃补贴竞争,再度强调服务和体验,二是在订单占绝大多数的短途出行市场,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会全面角力。这会是一场成本与体验的综合比拼,也可能是多年来整个出行创新的最后一次大考。 2、产品扩张向重度线下场景延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