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6年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一直热度不减,上线10多年的婚恋网站却在移动时代面临转身,在这个过程中,高达8300万的90后单身群体举足轻重。 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年轻人,在网络上的关系更开放了,更亲密了,更肆言无忌了,但现实世界里沟通的鸿沟并未填平。 这是坑,也是机会。 我们总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 电视剧《再见,老婆大人》里抛出的金句,其实概括了老牌婚恋网站商业模式的常见病灶,短周期内纵向挖掘单一用户消费能力的背后是情感的极度物化。 1、找干爹,还是找终身伴侣? 婚姻原本是两个人灵魂契合的水乳交融,在商业手段下却像是开架的超市或菜市场,人人待价而沽,高富帅总是可以用金钱来量化,傻白甜永远晒着45度角的青春,情感的地基还没稳固,就在上面猛盖亭台楼阁。 90后的情感观就这样被错误解读、包装并加以特别引导,事实上,这一代人的闪婚比例远低于70后和80后,对相亲的高排斥也是因为宅化的倾向更明显,虽然各种社交应用泛滥,但更自我的这一代人搭讪异性的技能并没有本质提高,他们对传统婚恋网站的排斥体现在“不喜欢像商品那样任人挑选”,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绝大多数90后也都极力想跳出那种“宁在宝马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人为固化认知。 2、对ARPU的迷恋没有止境 几乎所有婚恋网站都特别重视一对一的线下红娘服务,在婚前周期内拼命纵向开掘,涸泽而渔,光珍爱网就有3000多位红娘,世纪佳缘过去几年的ARPU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整体用户的粘性其实是下降的。 追求速配成功率的商业倾向太过明显,情感被数据化并被过度量化,故意割裂了用户之间的前期情感交流,以人为的浅层次“沟通阻断”加强对重度用户的变现。 这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平台资源向少数急于脱单的高端用户附集,注重短时间内开发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商业价值,这成为传统婚恋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是这种具有极强目的性、针对性的速配妨碍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实际上已经剥离了平台的社交属性,使得用户粘性难以维系。 从长远来看,传统婚恋平台变成了90后搪塞周遭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atv,正变得比催婚的长辈和尴尬的相亲会还让人难堪。 如何应对90后的需求异化 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比如美国Tinder就有 18至29岁9.99美元,30岁以上用户19.99美元的差异化收费策略,但这种“年龄歧视”顶多只能算一种保持平台活跃度及颜值的商业手段, 婚恋市场10年蛰伏后的再度崛起还有赖于对90后婚恋心理的深度洞察。 1、情感消费前置的潜社交 真正发现90后这种两性社交障碍的是2008成立、定位移动婚恋交友的有缘网,后者通过一系列数据观察到这样的基本事实: 即在90后的异性交流中,由女生主动终结谈话的比率高达82%,因为大约16%的男生在不超过10轮对话中就会进入性话题和性暗示,这首先反映在从小宅家打游戏、看动漫的90后男生们不会聊天,他们那种学来的、充满想象的、特别自我的撩妹技巧在现实中往往不像游戏和电影中那么管用,甚至引发女性的反感。 90后女生的心态确实更开放,但不等于没有底线和原则,所以最大症结是男性难以破冰的宅化以及对女性植入潜意识的不尊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女性对缺乏感情基础的性话题的厌倦,这才导致朋友圈里猛抛荦段子的老司机反会在花前月下大煞风景。 因此做90后婚恋应用先从交友的潜社交切入是一个独特的洞察。 有缘网之所在90后婚恋市场中独树一帜,就在于创造性的把异性放在一个相对宽松,不那么功利化的社交场景中,凭由情感自发的水到渠成,这种渐进化且可以掌控的情感氛围才是90后所喜欢的。据易观近期发布的《在线婚恋对用户的价值分析2016》报告统计,j2直播,以婚恋为目的使用有缘网的用户中,目前已有6.6%在有缘网上部分或完全实现了找结婚对象的目的。 2、多轮回话率取代速配成功率成为重要指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