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腾讯全资收购泰国门户网站Sanook.com,将其更名为腾讯(泰国)公司,以及阿里巴巴在海外增加开放11个服务节点和4个数据中心的消息,都成为业内热点。 显然,从美国、印度、印尼,乃至更多的海外市场,都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新的主战场。 今年3月,我曾做了一个判断:在2016年,出海会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趋势之一(详见3月29日文章:《》)。 现在回头看,这个判断已经得到证实。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共识,我们甚至可以用"中国互联网大规模出海元年",来定义即将过去的2016年。 在2016年底,中国已有超过100个APP进入全球Top 1000,与此对应的是,这个数字一年前还不足30个。甚至是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闻、视频等以往被视为不适合出海的业务领域,中国App也已经逐渐在海外扎稳脚跟。 而在2017年,我们将看到整个行业的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向海外迁移。 1 在2015年以前,无论在国内多么强大,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无法直面一个天问:在全球市场上,我们在哪里? 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公司凭借语种优势,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同时,中国互联网虽然因为封闭得以独立发展壮大,但也错失了一个时代。 但现在,这个差距正在逐渐消弥。 正如生物进化中,地域的隔绝催生出不同的特种一样,足够庞大,自成系统,而且竞争足够激烈的中国互联网市场,在持续的"微创新"量变之后,终于完成质变,催生出大量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与生态——比如二维码,比如直播。 只要将这些独特的模式拿到更多市场,就能打开全球化的突破口。 而中国公司最拿手的,就是复制。 当前的一波出海热潮,最普遍的模式类似于创业,先建立一个demo,然后做规模化复制,只不过,创业需要摸索模式,而出海公司们只需要将中国的成功经验--无论是经过验证的的商业模式,还是"中国式"的丛林竞争手段——搬到其他的市场,然后做好本地化就可以了。 So easy。 2 更重要的是,过去中国市场足够大,大到本地公司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向外走。 而且彼时支撑互联网创富的热钱,也是从欧美日韩流向中国——欧美已经足够成熟,而其他的新兴国家,要么市场规模不够大,要么基础设施不完备,都无法与中国相比。 但现在,形势已经变化。 2015年底以来,"互联网下半场"、"移动互联网收官"等说法此起彼伏。无论哪种说法,核心的问题指向都是:支撑中国互联网十多年高速发展的红利,已经逐渐殆尽。 在手机行业,这个趋势的体现,是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手机势弱,华为、vivo、OPPO、金立等品牌则依托线下渠道优势,迅速反转战局。 在互联网行业,则是新模式、新公司,尤其是好公司的出现越来越少,烧钱换流量的补贴也在变少,大量竞争充分的垂直领域,也在资本的助推下,迅速完成了老大老二合并的寡头格局转变。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主战场的转移。 如果说PC互联网的普及,是第一波红利,移动互联网的潮起,是第二波红利,那么第三波红利在哪里? 有人押注互联网+线下,有人押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有人押注VR/AR/MR,有人押注万物互联,更多的人则将目光投向海外,无论是创业、战略布局、合作、乃至投资与收购,都越来越多地以全球视野寻找机遇。 简单来说就是,当国内市场已经满足不了增长需求,而海外能供给这个需求,中国喊了很多年的"互联网全球化"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只是火候问题,而现在火候已到。 3 海外不仅有金矿,atv,也有大坑。不乏杀出一片天地的人,但折进去的也不少。 经过猎豹、UC、茄子快传(海外SHAREit)、百度、阿里等公司的多年开拓,那种"钱多人傻速来"式的市场红利已经越来越少,如今的出海,都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 肉多的地方,狼也多;狼少的地方,大抵都有骨刺。不论在哪里,这都是基本的商业规律。 在早些时候,出海的公司少,大家对市场重心的选择,以及主做的业务领域也大多不一样,所以往往心存默契,各自找一块根据地深耕。 比如,百度出海以地图为尖刀,阿里重点发力电商、支付和物流,直播,茄子快传(海外SHAREit)则以文件传输成为多个国家的"国民应用";而同样是直播,猎豹主攻美国和台湾,YY发力却在印尼。 但出海的公司越来越多,在海外会师,乃至在海外与中国同行战斗,逐渐已不可避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