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金融成为云计算平台眼中不可多得的香饽饽。尤其是在2016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内一线阵营的云计算厂商不无开始深耕金融云,京东、百度、网易等云计算业务也开始在金融领域动作频频。 一直以来,云计算虽然在“前沿科技”的光环下诞生、成长,可究其竞争形式,依然是在比拼数据中心的多少、大型企业客户的数量、弹性扩容能力等,而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等一众互联网或IT巨头的背景来看,依靠体量取胜仍是国内乃至全球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法则。 不过,对于垄断性和指标性特点明显,且涵盖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租赁等错综复杂分类的金融行业而言,涉足于此的云计算玩家们,仅仅依靠体量就能取胜吗?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二。 巨头混战金融云,野心、噱头还是纯粹为了分一杯羹? 事实上,看好金融云的绝不止互联网巨头们,早在云计算诞生之初,“生产力云化”就已成为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潮流,国内相关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金融云,希望在传统金融与新兴互联网科技的碰撞中抓住新的机会。 只不过云计算被视为“水煤电”之类的基础资源,早早布局云计算的互联网和IT巨头成为金融机构迈不过的一道坎,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就当前的规模和声量来看,atv,国内金融云市场主要分为四大玩家,分别是阿里、腾讯、华为和其他。 阿里云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发力金融领域的云服务商,在其所列出的服务名单中,不乏中国银行、广发银行、阳光保险、众安保险、银河证券、陆金所等知名的金融机构。在服务模式上主要分为两类,即金融公共云和金融专有云,而金融公共云又分为金融云和微金融专区。换句话说,拨开市场营销的外衣,仍在以公有云、混合云和私有云的形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腾讯云今年在金融领域的表现比较抢眼,其官网上所列举的服务案例包括了微众银行、泰康人寿、广发证券、安心保险等,客户质量似乎和阿里云不相上下。而在服务模式上,腾讯云分成了三大模式,直播,公有云、金融专区、金融专有云,仍然没有超出云计算的主流服务模式,更多的是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需求增加一些专属服务,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异化的需求。 华为云在金融方面有着硬件提供商的显著风格,构建了从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到云操作系统等全套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方案。虽然在公有云服务上也针对金融机构推出了相关服务,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产品的重心仍在“量身定制”的私有云服务。另外,凭借华为在IT市场的影响力,在金融云方面也积累了上百家金融客户。 当然,除了金融云领域的三巨头,诸如百度、京东、UCloud等也开始发力金融云,基本模式和阿里、腾讯等没有太多差异,在规模上仍处于追赶阶段。类如网易云等2016年加入云战场的玩家,也在直播云、客服云等领域将金融客户作为争取的主要对象。 除此之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同运营商或当地IT企业联合搭建金融云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大部分金融机构所寻求的更多是“生产力云化”,具体如何“云化”也会针对自身因素,有着不同的考量。 云服务的场景化已是趋势,但金融云有何不同? 2016年云计算市场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玩家们开始针对不同领域提供垂直化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视之为云服务的场景化发展,而金融无疑是其中最为比较火热的方向。但无论这些金融云有着怎样的模式、怎样的背景,金融行业的一系列“潜规则”都将是决定这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不难发现,不管是阿里、腾讯还是华为,在其金融云的合作伙伴中鲜有国有五大行的身影,更多的是地方性、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原因不难理解,相对于大型银行动辄数百万的系统开发费用,中小型银行以及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人力和技术上的短板。也就是说,这部分客户才是支撑起金融云庞大市场规模的中间力量,也是金融云玩家们必须争取的对象。 然而不同于其他行业云的是,金融云对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说对一个高度可控可信的云安全体系而言,基础环境安全、风控与审计、数据安全三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在P2P倒闭潮之后,一行三会的同时发力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史上最严金融监管”。以国内首家在云上通过保监会验收的保险公司安心保险为例,其总裁钟诚在做客腾讯云会客厅接受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采访时直言将核心系统全部放在腾讯云上,此外还要考量业务并发性增长、服务能力、敏捷开发等。 诚然,金融云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苛刻要求,成了这场云战争的核心看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