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应看到中国二手车电商的外部环境比Beepi差一大截:美国二手车市场早已度过蛮荒、步入成熟,车辆认证体系的权威性得到买卖双方认可,个人征信体系完善。 在中国,私家车主卖二手车属“超级低频”行为,社会征集体系又没有覆盖到这个领域。卖家做的是是“一锤子买卖”,想的是“下次卖车得猴年马月了,这次尽可能多卖!车有什么毛病、出过什么事故,你查不出来,我凭什么告诉你。” 即使被当场揭穿,C2C平台最多将其驱逐。 可以说, 在中国购买二手车的专业性不亚于“朝奉”( 典当师)。如果厨师看看化验报告就给病人开药,当医生也太容易了。没有完整的认证、征信体系,普通消费者看看XXX项检测指标,就能放心购车了? 再者,互联网C2C平台求的是交易量和总金额,面向的是VC,能照章办事做好那200多项检测,不误导消费者就算良心企业了,不能指望平台像自己家买车那样认真。出现任何问题,让买家直接与卖家交涉,平台只是信息中介。 事实上,刚刚上路的中国二手车C2C平台已经显露了这样的苗头。例如2016年10月,重庆的雷先生花20万元通过“人人车”购买了一辆二手现代格锐,工作人员声称该车已通过了249项专业检查,综合车况优秀。然而在办理过户时,雷先生被车管所告知车辆为事故车。业内人士认为,“所谓上百道检测程序,大多数检测都是走过场。” 不过,聪明的中国创业者不会象Beepi那样眼看业绩增长乏力还死守C2C原教旨。他们会或明或暗地与“车贩”合作。2016年5月,就有媒体怀疑人人车正“异变”为B2C并有可能进一步变异为C2B2C模式。 临近年末,宣称“2016年内覆盖300个城市,2017年覆盖1000个城市”的人人车,覆盖城市却从2015年的95个减少到65个。 2017年,在估值压力下,变异、刷单等现象可能会愈演愈烈。 “好中介”与“坏中介”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全人类的梦想,中间商除外。 但是,想彻底消灭中间商只能回到小农经济时代。商业社会离不开中间商,餐桌与农民地头之间,苹果用户与富士康工人之间必有中间环节。 应当讨论的不是中间商的存废,而是它们的职责及费率。尽职尽责、收费合理的是好中介,反之就是坏中介。 例如,二手房买卖需要中介,但费率不应过高。有注册公司经历的人都知道,中介带客户“跑”完全套手续,包括银行开户、落实注册地、安排兼职会计,最终收费不过几千元。而链家等中介公司却按总房款的2.7%取费,成交一套500万的收13.5万,1000万的收27万!提供了什么服务,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凭什么比帮人注册公司高一百倍,动辄收取几十万中介费? 实际上,链家是将通过门店获客的成本转嫁给了房奴。遍布全市、数以千计的门店,时刻出现在买家、卖家、房东、房客身边。进去看一眼不要紧,守株待兔的中介会千方百计把进店者变成顾客。如此高质量、高转化率的“流量”被链家们的线下门店“截流”,联网公司只能望洋兴叹,即便在网上达成意向,买家总要到现场看房,链家们就有机会以门店为据点“截胡”。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数千门店、数万中介人员的费用还是由房奴承担。 2016年6月,广布门店的“链家”、“我爱我家”在北京签约数达到1.1万套,而房天下( 费率0.5%)、爱屋吉屋( 费率1%)合计仅有761套。 中介有好坏之分:垄断资源、阻断信息甚至威胁利诱、强买强卖的中介是坏中介,最明显的特征是收费畸高。 二手房市场“坏中介”打败“好中介”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典型。 二手车交易曾是“坏中介”泛滥的领域,因而“去中介化”口号非常容易深入人心。 去中介不如规范中介 与消费者相比,整天和车打交道的二手车商则精明得多,不需200多项检测,只需看一看、听一听、开上车跑一圈。车商收车的专业水准远超消费者,“打眼”的概率不高于“朝奉”。 至少在收车环节,有必要让自负盈亏的车商来把质量关。 中介“作恶”怎么办?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理念: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互联网平台与其高喊“去中介”不如规范中介、服务中介,把“坏中介”变成“好中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