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芽到爆发,再到回归冷静。迄今为止,O2O的发展路径,几乎完全契合了国内创业潮的曲线。 2014到2015年曾被称作是O2O元年。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模式简单、资本追捧,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在创业热潮中O2O领域里诞生的创业公司最多,从传统的团购、餐饮,到出行、按摩、美甲、洗车、家政、社区服务等等。 不幸的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开始冷静。随着资本寒冬的逐步到来,O2O也成了受影响大的重灾区。好在行业已经在有所反思。回过头复盘O2O的2016,大约能总结为7个关键词。 2016年的冬天,比2015年来的更早一些。 创业大街不再像去年那样人头攒动了,路上也没有那么多扫码送礼品的地推团队了。一年前炙手可热、企业都想与之挂钩的“O2O”,也逐渐不再被频繁提起。 一方面,平台型企业开始进入寡头战的格局。这场鏖战多年的仗,在拼出胜负之前都需要资本的加持。新美大合并后拿了高达33亿美金的融资,仅仅半年后就再次融资华润,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目前的平台型企业中,凡是对找钱的事儿不太思虑的,都有巨头做后盾。百度糯米背后有百度,口碑背后有阿里,包括58到家,背后都有大股东58集团的支持。 一方面,创业型企业生存艰难。资本寒冬席卷的是全行业,美业、外卖、洗车、按摩、社区服务,都有人在倒下。很多创业者在冲量、扩张,拿了好看的数据准备新融资,却发现再也没有人接棒了。 在36氪的采访中,爱鲜蜂创始人张赢总结了O2O“死”的三个原因。一是盲目扩张,没有办法管控周围的分公司,管理崩溃;二是疯狂补贴最后被钱烧死;三是产品根本是伪需求,用户压根不需要。 关键词二:整合 在2015年的四起互联网著名大并购后,2016年最纠结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滴滴和uber中国的合并。从一次次的传言,到一次次的辟谣,都没能阻止这场注定的合并。不过,摆在新寡头滴滴面前的,还有网约车新政的难题。 旅游方面,携程和去哪儿将自家的非标住宿业务打包给了途家,同时又传出Airbnb要收购小猪短租的消息。 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方面,美团和百度糯米要进行合并的传言也曾多次流出。有投资人称,好几次都是美团放出了要合并的风声,因为各种压力太大,想给资本市场讲个垄断即将达成的好故事。不过,从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的表态来看,O2O的这场战役远未结束,为商户赋能,回归商业本质是未来方向。 而对于去年走到一起的去携、新美大、58赶集等几大公司来说,今年才是最关键的。如何重整双方的架构和人员,消化重复性岗位,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三:裁员 与合并和资本寒冬如影随形的,是一个逃不掉的话题,那就是裁员。 对O2O来说,通常都有人数众多的地推和BD团队。盛世时期,他们在业务冲量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寒冬时往往会成为降低成本的第一个牺牲品。 新美大今年一度陷入裁员风波。具体情况是,新美大和一线员工们签了一份PIP计划(员工发展改进计划),将在销售BD体系中实行末位淘汰。计划的细则是,一二三线城市的后15%员工和四五线城市的后20%员工,将进入预警名单,两个月未达标则裁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