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歧路彷徨”的明日之路上,张小龙会不会也是一个“孤独人”?) 进一步丰富应用,还是简化应用?加速这一产品商业的变现能力,还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微信的继续负重,还是开始要“减肥”,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演进方向,不仅反映出从腾讯内部传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更决定了微信这一最红的“国民社交工具”的明日兴衰命运。 事实上,微信已经OUT了。如果你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或者是腾讯技术开发的一名工程师,现在去讨论微信,早已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微信越来越“重”,在商业变现力和用户体验价值之间,微信也难免进入一种产品成熟期之后的“挣扎”) 根据CNNIC的最新统计,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为7.1亿,其中手机网民为6.6亿,考虑到智能手机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已经少数一人多机的情况,那么微信近8.5亿的用户规模和中国网民总数基本契合,估测微信的海外用户应该在1一个左右。 中国手机网民的半年增速大约为6%(微信用户的季度增长比为5%),比照“有智能手机就用微信”的应用现状,微信用户在国内的增长也将很快进入一个瓶颈期。 腾讯的最新财报披露(截止2016年11月,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46亿,同比增长30%,增长速度比上季度掉了4%。事实上,微信的季度增长环比一直在下降,2015年季度环比增长大约在10%左右,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降到了5%。 如果说微信用户数量告别高增长是一个板上钉钉的现实,那么,这一曾经的明星产品除了要思考进一步拓展海外用户市场外,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是:它将何去何从?如何挣脱容易被其他竞争性产品迅速替代、“红颜易老”的命运魔咒? 摆在微信前面的“明日之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加速自我革命速度,不断优化产品用户体验,甚至就像5年前取代QQ那样,从公司内部通过自我否定来进行“持续创新”;另一种就是加快产品的盈利收割能力(商业变现),进一步丰富其商业应用,在上面挂满更多的盈利果实,直到其产品老化或者不堪重负,而退出市场。 正是在这个十字路口。张小龙不久前的一份内部公开讨论信,披露出微信“歧路彷徨”的微妙而关键的“十字路口”选择危机。 对于张小龙而言,对于微信产品的“极简化”原则,与其说是一种产品技术理念,还不如说更像是基于用户体验判断之上的一种执拗的个人情怀,而微信作为明星产品的出现,不仅强化了小龙在腾讯内部坚持产品理念的某种话语权,更可以将这一产品实践上升到腾讯在移动时代新的技术理念这一高度。 一个有趣的对照就是当年的QQ。从IM(即时通讯工具)起家,QQ依靠网络游戏实现巨大的商业变现能力,恰恰就是因为QQ不断变身、增肥、丰富其业务应用的产品设计哲学:QQ炫舞、QQ空间、QQ邮箱、QQ游戏、QQ音乐、QQ阅读、QQ浏览器、QQ旋风、QQ拼音、QQ影音、QQ同步助手、QQ团购……作为一个PC平台上的增值应用工具,QQ一直在拓宽自己的身体边界,越来越胖的“应用”,牢牢抓住了用户的Spending Time(花费时长),并且在网络游戏迅速释放了巨大的渠道商业变现能力。 从PC平台向智能手机平台变迁的一个关键区别,就是工具应用场景的变化,尤其是后者狭窄的屏幕、更小的内存、更人性的触控互动方式等等,直播,决定了像微信这样的国民应用产品的理念和设计,其不同的工具策略,直播,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商业能力,更和用户体验息息相关。 (全球社交网站用户在未来几年内,将进入慢速增长通路) 对于张小龙而言,微信工具的应用视角显然和腾讯当家人马化腾有着戏剧化的差异。某种意义上,商业能力不是张小龙最关注的视角,用户体验对他来说是第一位的,而对于马化腾来说,平衡会更加重要,这种平衡不仅来自于腾讯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不同声音,也自然包括了微信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之间的微妙拿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