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峰望想群峰之后的余建军开始了打破藩篱的行动,在今年的6月6号尝试推出「付费精品」专区,目前已拥有850位知识网红和超过2000个付费音频课程。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12月3日,喜马拉雅FM在电商购物节前仆后继时代也玩起了造节。5088万,这是国内第一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经过24小时鏖战后的最终成绩,这个销售数字恰巧相当于2009年首届天猫双11狂欢节的最终销售额。 一连串的课程名单:马东的「好好说话」、梁冬的「梁冬私房笔记:庄子的心灵自由之路」、马云的「湖畔大学三板斧」、混沌研习社的「30分钟口袋商学院」、龚琳娜的「跟着龚琳娜学唱歌」、吴晓波的「每天听见吴晓波」……从此百紫千红。 其中,马东带着「奇葩说」团队出品的「好好说话」是「喜马拉雅」当之无愧的明星内容,上线十天就卖出1000万元的成绩,狂欢节当天以555万元成为全场的销量总冠军,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 除了马东、吴晓波外,在其平台上,还出现了一波「素人」,90后孙宇晨在平台上开了一档名为《财富自由革命之路》的课程,j2直播,这个亿万富翁曾靠投资比特币以及特斯拉实现了财富自由,号称「精致利己主义」,在刚刚过去的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中,他的这档课程在一天内卖出了近194万元;「声音教练」徐洁的《如何练就好声音》也在同一天内卖出了190万元。 「喜马拉雅」将这些在各个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定义为「知识网红」,他们可以在平台内,夺取所在行业的「山头」,并依靠平台拓宽自身的内容分发渠道。 在一场演讲中,余建军从商业的角度,说了「喜马拉雅」坚定推进知识付费的另一种原因:「广告模式做到极致,把20到30块钱的CPM全部分给内容创作者,也比不上让他自己把内容99块钱卖给用户,即使后者的转化率只有千分之一,它的总计收益也是广告模式的十倍以上,而且广告有填充率的瓶颈,但是内容没有。」 知识的价值,就是如此令人敬畏。 2011年,业内知名的独立博客作者、软件工程师阮一峰在其博客开通小额支付的功能,尝试挑战用户自愿付费的可能性,一年之后,阮一峰公布了答案:88篇内容更新,总共收到1079笔付款,折合人民币5663元,结合订阅人数计算出来的转化率不足0.1%。 在阮一峰的总结中,支付方式和用户体验的糟糕,是阻拦读者对他表达支持的最大阻力,很多人没有支付宝的帐号——是的,在五年前,这就是现实——而在支付流程里的登录、跳转和验证程序,则会消耗用户超过阅读文章的时间成本,这让付费行为变得更加艰难。 实验结束,阮一峰在坦承「内容付费的可行性偏低」的同时,也乐观的说:「即使有各种不利条件,还是有人愿意付款。如果交易费用更低、支付过程更便利、付费后能得到实际利益,我觉得付费阅读是可行的。当然,前提是你的内容必须对读者有用。」 五年过去之后,这份乐观,终于灵验。 除了需要感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神助攻」的工具之外,建立优质内容有权商品化的观念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公众开始适应数字开销的占比扩大,它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互联网产品协作引导双管齐下的产物。 余建军分享过「喜马拉雅」的一则案例:有人在其平台上开通英语教学类音频节目,发现效果不错,于是拿出笔钱,签了一批英语名师轮流生产内容,等于是在一级平台上自造了一个二级平台。 这种无限细分、定向分发的能力,也是内容产品的优势之一,所以「喜马拉雅」也将自己称作是内容创业的优先选项,认真考虑能不能在知识蛋糕上分到最大的一块。 区别于分答的「知识咨询」、得到的「知识精读」等,从「喜马拉雅」目前内容生产的模式来看,主要依靠的是与主播联合进行「知识课程与知识节目」的生产,对标传统的线下课程和科普实用类节目。难得是,诸多合作的主播均拥有线下课程,如何从同一个社群中获取初期用户,并扩大用户基数,但也是相比其他平台最能产生内容增量的。 「喜马拉雅」还在天猫的开设了旗舰店:它和小米、飞利浦、海尔、华为、讯飞等科技企业存在产业层面的合作,甚至收购了一家音箱制造商,atv,试图在智能家居承载的泛生活场景吃掉更多的时间尺度,将内容能够从智能手机移植到其他的硬件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