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出后第一件事,是做个公开道歉。 各位内容同行,这几年我从大家身上至少克扣了1个亿,还是美金。 这原本是你们该得的,但你们不知道怎么要、能不能要、该不该要,最后都就被扣光了。 2 在内容平台四年,我一直在干低买高卖的事情。这是平台生意的本质,密而不说罢了。 结束了这个位置,现在反过头来可以捅破秘密,说叨说叨内容生产者们是怎样被贱卖了还帮人数钱的。 3 在目前的内容合作评估体系中,一个最为简单的合作公式是,你的内容带来了多少流量,我这边在这些流量中填充了多少广告,按照协议大家分钱玩。微信、头条、百度等都这么玩。 “*总/老师,你的内容不错,来入驻我平台吧。” “行,老潘,怎么合作。” “按行业规矩咯,我出流量,你出内容,赚了钱大家分。” “就这么办了。” 这套玩法,其实是最大的谎言。
从一个项目平台来说,判断项目的核心指标很多,包括最简单的pv外,还有3日、7日、30日留存率、转化率、用户停留时长、mau率、使用频度等。流量则是其中一个关卡而已,甚至是最简单可获取的。内容带来了平台流量,同时也按平台规则被分配流量,一搅浑后,内容在合作模式中确以纯流量消耗方的角色被定义了。 也就说内容平台使用了两套标准偷换价值判断体系,对自己用一套复杂、精确、市场高价值的评估方式,对内容方使用了一套简单、粗暴、市场低价值的评估方式。 高维打低维,高维哄低维。 wifi万能钥匙前段时间公布,接入百度联盟的内容生态后,单次使用提升达到10分钟,广告分成超过1亿,完成从工具到内容的转型。看看,核心指标增长、变现增加、概念扩张,放一级市场上肯定是股价大涨20个点以上,付出的成本仅仅是借力内容化,这生意太赚了。 4 讲三个案例 第一个,小米传播miui的案例。 据小米高级策划总监姚亮公开演讲所说,他们当时接了小米系统营销的案例,和硬件传播最大的不同是,软件产品只有一张张不同的界面,非常零散。而且,有的时候功能的界面可能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漂亮和华丽。他们想到了一个点,就是反思如果没有小米系统会怎样,于是就出了下方这个图。
“没有好系统的手机都是板砖”,这成了那轮营销的核心破局点,后面反反复复都在强化板砖这个概念。 这个案例套用在内容同行身上,一样适用。 在每个单点来看,内容的价值越来越低,对用户心智影响能力很弱,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大家都分得很零散。 但作为任何一个平台,开奖,是的,任何一个,哪怕是工具、电商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平台,一旦失去内容填充,整个东西就成了无毛鸡,相应影响粘性、适用时长和频率,再影响整个项目的价值。 第一个案例要说的是: 没了内容的互联网项目,价值至少砍一半,这个减法,减出来的是内容业的价值,而不是传统的网络广告费用计算方式。 5 第二案例,算一个简单的帐。 以智能推荐类内容平台为例,在计算了信息流ecpm (千人展示成本),详情页ecpm后,以及广告填充率、广告平均曝光量、广告点击率等因素后,我当时的结论是,整个项目大概赚3块钱,按照详情页收入55分的行业惯例,详情页广告分给内容方大概1块钱。 如果我在这个内容平台上后续嫁接入搜索广告、网址导航、电商导流等业务,那么平均内容方赚1块钱,我平台方就能赚4块钱。 实际上,由于我的商业模式贴近资本市场认可的方向,我可以比内容方更容易撬动资本杠杆,跑得更快,那么内容方赚1块钱的时候,我平台方实际上能撬动不止20块。
另外,在目前内容业被舆论说成,不靠平台流量就活不下去的引导下,很多内容方连分钱这事都不好意思提,甚至觉得没有花钱买流量就算赚到的思维。 到最后,一年下来,靠着扣点量、置换下异业资源等,我在和几百家内容合作方上付出的钱,用一周的项目流水就能打平了,后面都进了项目腰包。 所以第二个案例要说的是: 内容业其实卖和白粉一样暴利,而内容同行其实和那些罂粟农民差不多。 6 第三个案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