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当你的口袋已走出穷困,却仍然把自己的时间、别人的时间看得太不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 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沉没成本”。 什么叫“沉没成本”,就是你花了 30 块钱看电影,无论电影好看不好看,这个钱都回不来了。 有一个有趣的“买鞋定理”。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时却发现夹脚,退又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 ? 不甘心定理: 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换句话说,你越穷),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 侥幸定理: 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时间越长; ? 绝望定理: 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扔了,有多远扔多远。 世界清静了。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富人思维”的则完全相反: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两样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费精力。 当然,“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只在人生过渡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下一个思维惯性,就没那么好摆脱了。 有一句话,平时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理论的铺垫,我就不怕大家打死了我: 贵?怎么会是产品的缺点呢?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 我不是说大家穷逼,而是说,在价值判断上,“穷人思维”容易出问题。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是 300、250、200 ,现价一律 150 。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有钱人更倾向于需要的尺寸——自己的需求。 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更重要影响,《稀缺》一书称之为“管窥效应”: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为“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于拥有的资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你的目标。 几年前,我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 我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特么连首付都不够。我的建议是,等钱再攒多点吧。 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被她七拼八凑,东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给凑足了。穷人买房大多有这样的感受,当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后来也就办成了,想想也没那么难。 论理财的能力,我绝对在她之上,我有十几年的投资经验,市面上再复杂的金融工具,我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她连买个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问人家保不保本。 但在这件事上,我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穷人思维”——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 “穷人思维”的特点是量入为出,“富人思维”特点是目标导向。 穷人思维买房,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首付,月收入多少还贷?再倒过来推算,自己该不该买房,买什么房。 富人思维买房,首先问,我要不要买房,想买什么房?然后再算,还差多少,怎么解决。 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资源不足”为理由,去否定这个目标。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 “穷人思维”最可怕的一点,它会消耗我们有限的自控力。 过去有一种看法,穷人的意志力会更强,而事实完全相反。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叫“决策疲劳”的概念,短时间内,你做出的决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惫,内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权衡利弊,导致你的决策越来越随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