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一提到猎豹,第一反应都是CleanMaster,然后是工具软件出海,或许还会想起来一篇文章叫《傅盛豹变》。 然后就没了。 这并不是傅盛想要的。也正是他试图改变的。 自去年以来,猎豹就已经转向。这家成立已满年,全球员工超过2000人的工具公司,正准备由内到外深刻转型,变身为一个以工具为入口,以内容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高地,连接全球的内容公司。 这并非易事。CM的成功,既是光环,又是负累。傅盛与猎豹除非有新的标志性成功,否则难以扭转外界旧观。就像微信之前,腾讯仿佛只有QQ;小米之前,雷军也只记得金山软件。 这是一道槛。过得去,上一个大台阶;过不去,形势只会越来越差。 处于这种二次创业期的公司很多,比如仍处身水逆的百度,比如没有乔布斯的苹果。 而猎豹,又如何迈过这道槛? 2 台北文创大楼16层有一片露天草坪,站在这里眺望,阳光下的大巨蛋体育场近在眼前。 2016年11月5日,台湾第一届直播产业大会在此召开。 大会由猎豹主办,所有讨论和宣传的核心,也都是猎豹的直播产品Live.me。 在台湾,这个产品其实在11月5日才正式发布,但自今年8月在当地开通试运营,Live.me只用了1个月就冲上Google Play社交榜前四名,目前更已成为台湾用户规模最大的直播产品。 在美国,Live.me于今年4月份上线,不到100天就蹿升到当地App Store和Google Play社交类排行榜的前五名。其后,Live.me相继在日本、印尼、阿拉伯等地区上线,目前已经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覆盖,下载量超过1000万。 显然,将直播这个国内的成功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复制,已经成为猎豹内容化转型的契机所在。 为此,猎豹已经低调筹谋三年。 “我们做文化产品方面,开始也有着天然的恐惧,心里没有底。”傅盛坦承,从工具转向内容是一个艰难的转身,一开始,猎豹并未敢于直接试水,而是如履薄冰,步步渐进,一路积累经验,寻找机会。 第一步是投资,投资内容型的产品。这方面的代表是Musical.ly。这款产品早期被称为海外版的“小咖秀”,猎豹投资的时候,Musical.ly只有10多个人,却做到了在美国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目前已成为全美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第二步是自研,游戏比较轻,就先做一些尝试,代表作是“钢琴块”。在2015年圣诞节,这个游戏成了全球100多个国家游戏榜的第一。 第三步是做文字内容。比如,在印度推出个性化推荐新闻的Instanews,在法国投资新闻内容推荐应用News Republic。市场成绩都不错。 不过,猎豹真正想要做的,还是社交型的内容产品,但这个领域早已经成了红海,Facebook和Twitter乃至更多巨头势力强大,要找到一个具有足够潜力的破局机会,并不容易。 所幸,借助庞大市场的根基,在全球互联网的版图中,中国已逐渐完成从山寨到创新龙头的转型,待到直播大潮渐起,猎豹的机会终于到来。 3 如今回头往回看,傅盛觉得,当年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在美国、台湾、日本这样的发达成熟市场,来作为猎豹内容产品的破局点。 在做这个决定之前,猎豹内部曾经讨论了很久。 最大的两个疑问是:美国用户直不直播?美国人民打不打赏?这两个问题,前一个决定了供给,后一个决定了需求。只要任何一个问题答案为否,直播模式就无法成立。 中国和美国,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直播这个在中国红极一时的模式,在美国能继续流行,还是会折戟沉沙,没人敢打保票。 不过,傅盛还是愿意赌一把。一是美国的年轻人更崇尚自由,更愿意展现自己,二是美国有很好的付费习惯,atv,而且土豪同样不少。 直到下定决心,真的以美国为突破口推出产品,真实的情况,比傅盛预象的还要好得多。 在此之前,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也有不少网红,而很多网红公司都带着网红在各地搞见面会,粉丝参加见面会要交几十美金,或者买T恤、合影,都要付费。而直播把变现模式搬到线上,变成打赏,本质上没有变化,还是粉丝经济,但却更加直接,更加可观。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Twitter收购的Periscope,有FacebookLive,有Snapchat、有Twitch,都主打直播或带有直播功能,但它们此前或大多以体育赛事、演唱会或事件为直播的主体,直播者的变现也更多以广告分成为主,所以激励力量有限。 而猎豹的模式,是留住主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