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容聚资源,搭建硅谷科技创业生态。”——这是硅谷密探的愿景。 最开始关注到硅谷密探,大概是在一年前。当时看硅谷密探的文章,感觉就是两个字:酷炫。 后来,陆陆续续地看过一些硅谷密探的消息,从最开始的罗辑思维力荐,再到后来的融资消息,硅谷密探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士关注着。
我们认为,硅谷密探的发展与成长过程对于每一个热爱产品与运营的人都可能会有所启发,尤其是对内容方向有兴趣的产品与运营。三节课作为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自然也是有义务去为大家探索一番的。 与以往通过资料分析对产品的成长进行分析与挖掘不同,这一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身在硅谷的硅谷密探创始人兼CEO李攀,让我们从当事人的视角来出发,看硅谷密探的发展路径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参考意义。 一、无心插柳下的诞生 1. 刚开始,李攀只想好好学习 硅谷密探的创始人李攀20岁就进入了创意领域,曾在奥美、阳狮等国际顶尖传播公司担任要职,是一个有着14年广告品牌管理经验的人。 就在3年前,李攀对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应该会是未来的一个绝对趋势,人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做任何事情基本都是通过移动端在做。 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李攀选择了去硅谷——互联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去深造。 旧金山艺术大学攻读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与新媒体硕士学位,这是李攀前往硅谷的头一站。 在学习过程中,他很渴望能有一些辅助资料来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学习,比如说海外的一些互联网的产品分析。比如这些知名的互联网产品的设计都是有何用意?与竞品相比又有什么突出呢?产品相关领域发展趋势是怎样呢? 然而,国外的科技媒体中基本没有这些内容,更不用提面向中文读者的科技媒体了。 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快,李攀找到工程师好友秦备,开始动手对一些产品进行分析。 2. 个人需求往社会价值的拓展 李攀认为,写产品分析的内容,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对产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够形成对自己学习上的一个鞭策。另一方面,他说自己既然有这样的需求,其他人肯定也会有,如果把这些产品分析报告写出来,那应该会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参考价值,产生一些的社会意义,把硅谷的好产品用中文传播给国内的读者。 让用户寻找到价值点所在,一直都是内容领域的重中之重。李攀由己推人,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合点,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反馈。 2015年5月4日,硅谷密探第一篇文章《听硅谷工程狮,产品经理们分析110亿美元APP,再和他们交个盆友吧》出来之后,阅读量接近7K。同年5月11日,第二篇文章《LUXE对停车的革命,一如UBER对打车的颠覆》出来之后阅读量有了10倍的增长,达到7W+。在用户角度上得到的认可,使李攀和秦备对硅谷密探充满了信心。 3. 坚持走出了第一步 自媒体人最艰苦的莫过于冷启动的日子。虽然早期的文章得到了不错的反馈。但当时硅谷密探的运营都是在业余时间去完成,加上阅读量的漂浮不定,以及用户沉淀需要时间,这些因素都在考验着他们。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一种求知的渴望敦促着他们去完成文章的持续产出—— “一周分析1个App,就需要5-6个同类App去对比,这样一个月就能积累近30个App的分析。” 这样的坚持下,他们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硅谷密探历史推送的文章中来看,它们的发展也非常克制,直到近半年的沉淀后,才开始进行外界的推广。 2015年11月份,开始与其他自媒体平台展开互推。 2015年12月份,与罗辑思维合作,开发电子书,并获得了罗辑思维的音频推荐。 2016年1月份,开展了CEO直播的访谈节目。 2016年3月份,获得300万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达到2000万。 这期间,硅谷密探一共发布了140余篇产品分析报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