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牌对ODM就是比较敏感,一般传统品牌尤其是大品牌是不太愿意提自己的ODM的;禁品为了避免“撞衫”的尴尬,部分品牌会对ODM商品进行针对性投放,比如错开上架区域、时间等;即使有一些不太识相的新品牌这么玩,一般也形不成什么气候。 严选一下子把这些规矩都打破了,先说自己的商品是ODM的,然后直接把自己的商品和Muji的商品放一块,丢出两个价码牌给消费者看。我猜Muji可能已经看傻了,因为这种行为就像是一个妹子一把扯下自己的bra,又一把把隔壁姑娘的bra也给扒了,然后一边举着两个bra在空中挥舞一边高声呐喊,“你们看,咱俩的胸一样大,她包夜998,但我只要398”。但这么做有错吗?真没有......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你不要和跨界竞争的对手讲行规,他们不懂这套,如果无视行规对他们有利,即使懂他们也会装作不懂。 严选到底哪里与无印良品相似? 虽然模式有差异,但我一直认为严选目前阶段的品牌玩法可以说是Muji模式在中国的一次可复制性实验。这不仅仅是严选选用了不少无印良品的ODM货品,更重要的是两者在一个相似的社会环境下用相似的方式寻找市场突破口。 无印良品的发展史,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我就不再赘述。这里我想要谈谈的是严选和Muji之间存在的三个很重要的相似点。 1、消费环境:增长放缓引起理性消费 日本在1979年左右遭遇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国内经济增速下滑,GDP跌到2.8%(之前5年都在在3.1~5.5%之间并稳步上升),由经济发展受阻影响到消费层面,其结果是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变得更加理性。而Muji正诞生在这个时期。 中国自1991年至今一直保持国内GDP增速在7%以上,其中大多数年份都超过8%,但这两年国内GDP增速开始下滑,自2015年起已经不到7%。最近几年中国一直是奢侈品的消费大户,2015年全球有46%的奢侈品都卖给了中国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也是奢侈品消费大户),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2、品牌策略:以“去品牌”为品牌 “无印良品”即是“没有品牌的优质产品”。Muji定位:低价优质最初的定位是推出将“低价”和“优质”集于一身的高性价比商品。为了匹配这样的产品策略而推动了“No Brand”的概念,以“无品牌”为品牌的目的是抹消掉品牌给人的溢价感。 “严选”的品牌名称同样是“反品牌”的品牌。“严选”意为“经过严格选择商品”。一般品牌强调品牌自身的价值,但“严选”却没有任何凸显品牌的字样,只是单纯向用户传达的“我们在选择最好的商品”的理念。 3、经营理念:反过度消费主义 早期的Muji有几款很Muji的商品。比如从切割意大利面留下的U型边缘成了Muji的商品、长得大小不一残缺不全而被舍弃的香菇成了Muji的商品、在三文鱼头和尾上搜刮出的三文鱼肉也成了Muji的商品。由于这些商品的原料都是加工后的边角料,Muji的采购成本非常之低,但依然有较高的品质。事实上,从吃的角度来说,确实是吃起来差不了多少。 反对浪费式过度消费这种经营理念贯穿整个Muji品牌,我们说到Muji就很容易想到简约的包装设计、“性冷淡”风的产品设计、实用度很高的商品品类等,这些其实都是Muji经营理念下的衍生品。Muji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降低价格,但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合理理由。 严选的做法就要简单粗暴一些,本身把ODM模式暴露给消费者,就是用很直接的形式告诉消费者,你不用货比三家,我们都帮你比好了,鉴于我们只是“做了点微小的事情”,所以我们当然不会卖很贵。实际上就这么一招,严选就可以达到让消费者认可这是一种经济又不失逼格的消费方式。 严选的实质是和无印良品一样的反过度消费主义,像这次双11折腾出的什么“三件美好生活”的奇葩玩法,也是为了强化这样的概念。 其实,除了这三点之外Muji和严选还有不少相似点,但这三点是最为特别而突出的三点。 Muji与严选出现的时间点,都是在本国经济腾飞的阶段性拐点上。之前快速的经济增长为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快速聚集的财富推动国民的消费,并且在消费方式上迅速往更发达的国家靠拢,形成大量非理性的、浮夸的消费方式。此时,国家经济增长遭遇了一些阻力,部分企业受影响出现降薪、裁员问题,这让社会消费又受影响转向理性。但整体来说,国民的消费也无法被仅仅满足基础需求的消费品满足,所以能控制商品成本又不失商品品质的“高性价比”商品和品牌就在这样的机会下崛起了。 严选为何能玩转这个模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