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创新者的窘境在于,很多时候创新两字本身就意味着冒险,太早创新有可能石破天惊,也可能粉身碎骨。尤其是,在手机出货量这么大(动辄几百万台)的前提下,各家对于创新更是小心翼翼。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苹果确实相比友商要走得更远,因此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创新领航者的角色(不是说不可战胜)。而其它厂商亦步亦趋,直播,不敢说太冒进,但跟着苹果的步伐走总不至于犯太大的错误。 具体做法上,各家厂商通常都设立了专门的团队研究苹果的专利,来判断苹果是否正在着手开发一些新的功能,并且获取这些功能具体的实现方式等情报,可以参考一下专栏(双摄像头、home键重力感测…iphone7新功能背后的专利 - 炮制创新 - 知乎专栏)中提到的一些预测方法。这些情报通常会加以利用,供研发参考以便提出一些绕道设计,避开专利诉讼等风险(注一下:绕道设计只是借鉴,也不能简单归为抄袭的范畴)。 另一种获取情报的有效方式是通过供应链渠道。在此不作进一步探讨。 三、为什么会说硬件的基础创新会非常难? (1)一系列相牵连的复杂因素:涉及到制程,供应链管理,产品瑕疵度,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你能做我也能做,但我能做得比你更便宜--3DRobotics就是这么被具备大规模生产复制能力的深圳大疆干翻的)等等因素,甚至一个好的技术点如果没有及时形成市场主流也可能中途而废,比如等离子电视这个10多年前在电视上广而告之的高大上技术,等到液晶技术成熟 ,atv,成本下降却能达成类似或更好的显示效率时,基本上就被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再比如之前富士康与清华纳米投资上亿弄了一大堆的纳米显示屏技术储备,到最后也没把液晶显示屏的命革掉,还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就逐渐被公众遗忘掉。 (2)研发周期:一项技术从它诞生(多半也同时进行了专利申报)到进入实际应用阶段,通常都需要5-8年(并投入数千万美元的研发经费),比如: 第一件3D Touch技术专利诞生于2006(基础专利诞生于2007)年,苹果直到2015年才使用; 第一件双摄像头专利诞生于2009年,而苹果直到今年才开始使用。 (3)成本结构:国内现在卖得动的手机,价格的顶峰通常在3000来块钱左右(再往上走就要悲剧地与苹果直接干上了),所以做硬件创新还不得不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成本。 比如,苹果在iphone7里改进了home键,将home的按压弹性垫去掉,并且加入了3D-Touch功能,但做出这样的创新意味着成本相应提高,而国内的厂商在现有的成本压力下是不大可能会主动这样做的。 可以预见只有等到规模生产,成本下降之后,国内的厂商才会逐渐引入这样的技术。 (4)用户认知或使用习惯 做互联网的人都深知要改变用户的认知习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要知道滴滴和优步合并前两家都砸了数十亿来补贴用户才逐步培养出他们的使用习惯(且当补贴降低了之后成交量随之下降明显)),而教育用户接受一个新鲜的硬件创新同样困难。 比如同样是一个半入耳式耳机: 你以为大家都不想来点创新,搞点新意: 但苹果做出来的东西大家誉为简单大方,很好用。 但你真的想在这里面去做创新寻求突破,有可能的后果却是捣鼓了半天搞出来一个新东西,大家却只会冷冷地来一句:这么复杂,真难看。 顺便再提一句:单就耳机而言,苹果就拥有上百件专利,随便拿几个点说一下,你可能就不知道: 比如: (1)耳机里为什么没有设置麦克风的端口? --是因此麦克风的端口藏在了耳机的缝隙里; (2)为什么耳机上有个长条形的口子?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