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基础设施进发的人工智能 时至今日,人工智智能作为科技发展最重要的趋势本身已无争议。但要实现人们想要的结果,比如安全的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理财、人工智能生活助手、沉浸感强的VR、逼真的AR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人工智能的大幕已经拉开。产业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达到高峰,人口流量红利消失,要想获得更高的收益,只能向其他领域发展,而人工智能作为能够给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带来颠覆性想象的领域。它是目前投资人和创业者重兵囤积的战略要地。 人工智能核心有两个方面: 一是数据,要有足够优质和足够多的数据; 二是训练数据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了计算能力和算法。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都是底层的技术,不可感知,也不需要感知,也不关心它内部的逻辑和系统。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用户确实无需知道,它最终一定会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像水、电、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但是,要成为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基础设施,需要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去催化,光有土壤,没有阳光和雨露,树木不会茁长成长。人工智能要从从小树苗变成大森林,最需要什么来推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不断地发展,技术越来越高深,发展越来越快,但我们经常看到一种场景,就是一开始大家期望很高,资本疯狂涌入,媒体拼命造势,创业者激情无限,但过了一段时间,寒冬骤然到来,热情消退。比如我们看到了VR、AR,看到很多智能硬件等,人们从一开始充满期待,过段时间却是一地鸡毛。 但这没有问题,历史上曾经很多次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比如2000的网络泡沫,著名的webvan电商公司倒闭,但并不能得出结论,整个互联网电商是不可行的,到2005年之后,亚马逊、淘宝逐步起来,到今天电商非常成熟。 AR、VR、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行业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很多因素,不仅仅有技术的问题,成本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是场景创新。能不能有效地把技术与应用场景有效结合起来,也是行业能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场景成熟了,产业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比如互联网金融的网贷平台,它首先要服务于银行无法照顾到的用户,他们没有征信,这就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切入金融入口。科技企业从其他方面获得数据,比如网络上的交易数据,如电商平台,j2直播,利用了信用卡的账单数据等。一开始的风控模型可能很简单,无法高效识别真正的优质客户,但随着各种数据不断涌入来,风控模型不断完善,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比传统金融公司更强的的客户识别能力。风控的能力强,也意味着放贷成本大幅下降,同时,本来科技公司在获客成本上就有优势,最终必将在金融产业格局上形成颠覆性影响。 在这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风控模式的升级迭代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个优势来源于场景扩张。拉面馆的服务员小张这个月有两个老乡要结婚,孩子刚刚出生,要买奶粉,老板十天后才发工资,有小几千的资金周转需求很正常,但向亲戚朋友借也不好意思开口。如有小贷平台,能够快速到账,这就是刚需。诸如此类的金融场景有很多,所以,这个让人工智能在这种非结构性数据领域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场景驱动了人功能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能否快速发展除了算力和算法的发展之外,更依赖于前端用户场景的创新和想象力。为什么无人驾驶目前发展最快,是因为它本身应用场景已经非常成熟。而更多人工智能要走向前台,要服务用户,更依赖于场景的创新推动。 比如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工智能可以用人脸是被来支付,比如马云曾在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上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购买了一件商品。这就创造了一个应用场景。这仅仅是开始,还有更多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现实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安防和安检中。而人脸识别跟医美场景巧妙结合的方式,让人看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更多创造性应用。有一个应用叫Facewin,它把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了医美场景,用户在整形前,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挑选自己希望的形象。也就是说,用户术前就看到术后的样子,这样来确定自己的方案。就像发型应用一样,让用户预知自己想要的模样,但这个比美发更加重要,医美的反复修整难度更大。不然手术后再看到自己的形象,如果很不满意,这个体验非常糟糕,毕竟脸部形态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更换的。 (换鼻子)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