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小饭桌FA 星橦 - 编者按 昨日,42章经创始人曲凯写了一篇《为什么我不做VC了》,引得创投圈一阵喧嚣。 有人觉得分析很有道理,atv,市场上好项目太少,VC像蚂蚁一样多,投中一个独角兽的几率太小了,这个行业已经不是年轻人的最佳选择;也有很多圈内人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情绪,认为是作者做的不好才选择离开,跟行业兴衰以及其吸引力没有半毛钱关系。 VC到底还适不适合进入,做VC还是做FA,年轻人该如何选择?小饭桌1号员工、FA部门才女星橦,之前就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VC/PE从业者选择去做FA?》,贴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正确答案,看的是思考方法。对这个话题,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作为一个从VC出来做FA的人儿,来说两句。 此文有点长,如果懒得看,请直接跳到最后一句…… 首先声明,赚到钱的那些人肯定不会来这里回答,大家都默念长者的那句教诲:闷声发大财……所以只好由我这样的人默默敲字…… 好了,回归正题,作为一个年轻的(其实也不年轻了)从业者,首先讲一下选择职业的几点考量标准: 1 时代性 我特别信奉的一点,叫做“方向不正确,越努力越尴尬“,这句话中的方向,讲的就是时代性。和做投资一样,每个人在职业选择的时候,都是在做天使投资,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成本。说白了,时代性是考验对赛道的选择和把握。就像当年进快消进咨询,五年前进互联网行业一样,我们自身的振幅是有限的,唯有和时代共振,才能最大化自己的价值。所以现在选择TMT这个赛道,还算搭上了末班车。
一个好的赛道,就像一个加速的扶梯,可以帮助你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风景,同时最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2 成长性 在我看来,VC的成长性主要分成两个维度: 第一是跟着该基金的老大学习方式和判断逻辑。这就是大基金为什么有魅力的原因。说白了,不仅仅是顶着大招牌可以站上更高一层的鄙视链,更重要的是大基金之所以可以在市场上多年不倒,关键还是那几个合伙人。毕竟投资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没有沈南鹏很难有今天的红杉中国,经纬公众号做的好并且无法被模仿和超越说到底是因为它在输出张颖个人的整体价值观,所以为什么那么多有才能的人还会在VC,是因为这些大佬们的智慧在其他渠道无法学习也无法替代。某家美元机构待遇差的业界闻名(我就不点名了),但还是有人前赴后继的求收留,为什么呢?不就是希望老司机带带我嘛…… 第二是跟着被投企业学习深度和行业知识与公司治理方法论。说到这点,VC投资人关键的要点就是多出手多管理,多参加董事会。如果只是浅尝辄止的约谈,收获往往有限。所以说现在入行做VC肯定不如前几年好,因为资本寒冬,整体出手的机会少了,直播,发展的比较好的项目也不太会交给新人来管,最多你就是作为观察员去蹭蹭董事会,但由于未能参与企业从1到5的发展,所以很多精华也是错过了。 3 能力的复制性与拓展性 按罗胖的说法,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应该过过“U盘式生活”,即拥有手艺(hard skill)+拥有独特的社会节点价值(soft skill),所以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该从这两方面考虑。在互联网公司中,大家都喜欢用腾讯的pm+百度的技术+阿里的运营,归根到底就是平台所给予的能力背书。所以不同平台拥有不同属性,平台的标签通常也会成为个人的重要标签。
做VC或者FA同样如此。不过VC毕竟尴尬的是没太多hard skill(尤其是中早期),这也就是大家经常吐槽的“浮躁”,这也没办法,因为的确有一代VC就是自我学习能力强,野蛮生成起来的。但的确就是那样一个窗口期,为一些幸运的80后的VC成功搭建了social ladder,进入变革期的快车道,让他们一脸懵逼的获得了最大化soft skill。所以新一代VC很尴尬,没有财务能力,很多技能点不落地,幸运的soft skill直升梯也几乎满员了。一毕业就顶着知名VC的大招牌被送上了食物链顶端,其实地基是不牢的。就像我今天和一个光华毕业的小朋友聊天,他说作为某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一毕业就被送到那个位置,每天盘问创业者的时候,内心总是有点虚。 4 收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