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讲,用户的精准出行信息对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出行选择率以及城市承载率都意义深远,也同样将有助北京这般超大城市对公交系统的依赖。而除了理论上价值百亿的市场,当掌握了基于个人海量的出行数据,完全可以想象能通过数据为城市“画像”,成为智慧城市升级的重要一环。 但问题来了,实时公交为何迟迟没有释放上述巨大的社会价值? 个人觉得,最大原因是产品属性与现实之间有一个夹角:数据开放。 不同于多数出行领域的“自我采集数据”,实时公交产品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型模式,由于公共属性,公交系统的数据基本掌握在交管部门手中(中国各级政府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实时公交团队要将与政府打交道视作工作日常,不过尽管数据开放的趋势不可逆,国内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还尚处于初级阶段,数据作为最基本的公共品还有待时日——置换到商业领域,这意味着战线的拉长,“90天结束战斗”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欣喜的是,信息的孤岛正在破冰。举例而言,受益于贵阳政府数据开放,实时公交领域国内占有率第一的“车来了”可以直接受益于贵阳官方对公共数据的免费开放,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而包括佛山,嘉兴等地,也处于政府数据向企业开放的进程中。 另一方面,数据相对平缓的渐次开放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格局稳定。如你所知,包括巨头和各类约租车平台在内,实时公交早已成为出行类产品的必争之地,但收益递增原则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型的实时公交,很大程度上,这一领域已秩序平稳,不太可能在数据逐步开放,每个城市需单点突破的前提下,突然爆出搅动局势的强劲对手。 嗯,对于实时公交领域,深耕二字颇为贴切。事实上,早在2012年,“车来了”就在武汉上线,但时至2013年才拓展到了4个城市,这也让他们如今76个城市,超过6000万用户的成绩来之不易。 当然,必须承认,在一个喜欢制造对抗性以及资本博弈故事的传播环境,相比于其他出行领域——譬如共享单车即将发生的精彩故事,对媒体而言公交领域的故事似乎不够迷人。但实际上,资本的布局早已发生,领头羊“车来了”就背景不凡,他们先后得到雷军,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资,和阿里,宽带,atv,弘道资本三轮投资。 最后,与产品属性相得益彰,这一领域创业者颇为低调,譬如2012年问世至今,即便将战线已拓展至香港和台北,但“车来了”只召开过一次全国发布会,创始人邵凌霜以及整个团队偏向务实,“影响”了他们的曝光度。 不过,回眸历史,j2直播,不难发现,技术与社会的演化速度并不完全同步,实时公交的爆发尚未来临,它需要搁置在更为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譬如政府数据的开放速度。但几乎可以肯定,考虑到公交车之于城市出行的重要角色,以及掌握的海量数据,未来的实时公交也许将演绎成一个所有人喜欢甚至惊讶的故事。 “最后一块版图”的落地,也许真要等到最后再见分晓。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体,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字优雅的原创科技文章;微信公号:李北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