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原因无非因为智能手机是可以控制友商和用户的移动入口,方便夹带私货、予取予求而已,所以手机上量之后,马上要做黄页,做内容,做支付,做社交,绑定用户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做这些早有替代品的冗余创新当然不全是为了方便。 大多数人只是还无缘领教“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威风罢了。 凭心而论,atv,中国互联网的门户之私还少吗? 下载一个应用就奉送全家桶早就是新常态,杀毒软件经常“无意”干掉别家的程序,淘宝、天猫的微信转发要用口令,阿里舍弃方便的微信不用,非要开发来往。 多少封闭假手开放之名,多少私欲藏身情怀背后! 中国O2O为什么遍地开花? 如今常有懒人经济的痛点被发掘出来,加以互联网改造,升华出吓人的商业模式,例如各种数不清的上门服务,很多创业者发现了这些看来特别不互联网的消费场景。 说它们与互联网格格不入是因为: 1、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人力结构,而不是互联网的知识密集型; 2、不讲效费比,简单粗暴,单纯的拼规模,拼补贴; 3、业态很苦逼,还要秀科技感和技术含量; 4、流行传统服务业早上跳操、饭前自励,晚间反思那一套; 但O2O解决了中国商业模式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业务的快速上量,这对GMV估值的创业公司特别贴心,所以前仆后继,长盛不衰。 中国真需要这么多上门服务吗?除了某些刚需消费场景,有多少是补贴烧出来的伪需求,平台、用户、投资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剥去华丽的外衣,大家都似曾相识,外卖不过是架构于互联网的大号丽华快餐,滴滴不过是超大号的出租车公司而已。 况且这些公司用小恩小惠积攒起来的人望其实相当脆弱,小学课本里的《曹刿论战》,atv,鲁庄公吹牛说自己有恩于民,曹刿直言“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马基雅维利也教导我们,“民固因小怨而怀忌,临大仇则惴惴”。 这点从今年6月交通部新政出台到10月各地新政落地,短短4个月之间滴滴因并购优步中国所造成的品牌异化,就可见一斑。 从长远看,那些因低价或免费膨胀起来的商业模式正在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力,它们急不可耐的寻求变现是规律使然。 事实上,克里斯?安德森曾经设想的4种免费模式都在瓦解: 1、直接交叉补贴,用一部分免费业务来推动另一部分收费服务,这种游戏免费,道具收费的模式也快玩不下去了; 2、三方市场,广告商付费而消费者免费,最典型的就是已然没落的互联网广告; 3、免费加收费,部分用户免费而另一部分收费,内容平台用的比较多,但也在向限免过度,即通过尝鲜式免费来引导付费会员。 4、纯免费,即热心人半公益化的运营。射手网和字幕组的命运已经很说明问题了。一如射手网的公告里所说,“需要我们的时代结束了”,而字幕组还面临官司。 中国互联网的20年红利已然到顶,随着用户薅羊毛时代的结束和平台集中度的强化,互联网情怀将不可逆转的进入变现时代。 很多人乐见的中国互联网超越美国,准确的说是中国由消费驱动的互联网应用场景多于美国,导致中国互联网的经济比重快速增加。 美国没有那么多兴旺的O2O,因为人力成本太高,Uber在美国没那么多现金补贴,美国也没那么普遍的线下扫码支付场景,因为信用卡文化的发达程度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 亚马逊快递一周能到就算谢天谢地,而中国电商拼次日达、当日达,京东甚至有3小时的极速达,相比“笨拙”的美国人,中国用户和互联网公司都快的根本停不下来。 谷歌所关注的那些黑科技,除了每次被拿出来敬畏一番,或者调侃一下百度,大多数人是不屑于身体力行的,除非有利于资本运作。中国互联网公司更关心那些与人互动的,能够即时切入消费场景的新玩意。 所以,直接后果是中国互联网经济比重在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