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李克强考察广东一家企业时,企业负责人告诉总理,他们正在推进装备国产化。这有望将企业成本降低80%。李克强在18日的会议上重提此事说,过去我们用国外装备发展中国制造,做鞋帽衣袜、电子产品,后来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国装备,现在要更进一步,充分发挥我们在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的巨大优势。 总理还现场为东北装备发展“支招”:“现在很多新兴产业扩张,对装备需求巨大。东北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与相关地方省份加快衔接。要把装备产业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加快带动东北装备转型发展。” 东北各省要强化振兴的主体责任,切实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扎实苦干 “过去东北有个民俗叫‘猫冬’,现在我们可不能‘猫冬’啊!”李克强语重心长地强调,“东北各省要强化振兴的主体责任,切实转变观念、振奋精神、扎实苦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群众办事创业创造条件。” 总理说,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地区发展高度重视,给予东北地区大量支持政策,但从根本上,东北发展还要靠自己,要把东北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保就业、保民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底线,必须牢牢兜住这条底线,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李克强说。 他要求东北各地方负责人要密切关注民生各项相关数据,尤其是“调查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没有就业哪来的收入,拿什么保障民生?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总理掷地有声地说。 李克强最后强调,东北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是“共和国的长子”,工业、农业基础雄厚,各种资源、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条件都很优越。 “东北发展潜力巨大,各级干部要增强信心,加快扭转困难局面。”总理说,“东北经济走出困境,对全国经济大局会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各方要共同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赢东北振兴攻坚战,开创东北发展新局面。”(来源:新京报新媒体 记者 储思琮) ▌二、东北已“累”得不再年轻? 王健林:东北问题的根源是民营企业不够活跃 东北振兴提出12年,国家在这儿给了很多政策,可是东北与全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去年经济增长的后四位都是东北的兄弟,现在前三个月看,东北也陷入了比较大的困境中。 我认为东北的问题主要解决两点,第一个问题思想问题僵化,固有传统的产业,过重的重工业留下的痕迹比较重,改一点东西就前也怕后也怕。 第二个问题的根源是民营企业不够活跃,13年到14年这一轮经济调整中,凡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下滑的数字都不太大,而且基本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所以说,民营经济活不活跃,是经济活跃度的表征,也是现在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因。(来源:王健林在2015中国绿公司年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刘积仁:东北,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区域 新一轮东北振兴,应该有一个基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不可以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东北过去是按照国家的使命,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的产业发展而投入建设的一个产业基地。这样一个经济的形态,保持了东北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比较稳定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构造了一个社会形态,以及支持这个形态发展的一个巨大产业人群。 而到今天,当我们看到国家在投资拉动,或者说基础建设的投资,生产制造的形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原来所积累的这些资产和这些资源生产能力,突然变成了负担。而这样一个负担的改变,如同让任何一个人背着一个包袱,来和其他新兴的、没有包袱的人来进行竞赛和比较,我认为都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做比较,也应该是几十年平均数的比较。我们如果看看各地的情况,有的城市可以用特别优惠的补贴政策吸引投资,是因为它二十个年轻人在养活一个老人,而今天东北的很多城市,是两个人,甚至一点几个年轻人在养活一个老人。 东北很多企业今天生产的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还有一大批解决就业、社会稳定的这些问题,所以我觉得谈到东北振兴,就应该有一个基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该把过去多少年的贡献和积累,所产生的这些附加价值,把今天的负担减轻。不然的话,我不觉得今天腾飞的环境是公平的,是简单的,是容易的。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在背着这么沉重负担的条件下,试图来创造更好的吸引人才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的环境,都是很难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