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白岩松三问的荒谬,高唱技术赞歌是容易的; 解决互联网经济客观存在的信息鸿沟,技能缺失,思维偏见则更难。
注:这次真的是白岩松说的! 著名的主持人、媒体人、社会评论家、公益评论家、心灵鸡汤导师、青年之友白岩松老师,近期又发声了(这次不是网上传的段子,而是真人!)。不过,这一次他没有选择他最擅长的侃人生,评时事,而是选择了直击互联网经济。
这三个问题一出,就像是水下了油锅,在互联网圈子里激起一阵批判。仅昨天早上,就至少有四五位互联网人对白岩松的观点进行了回应。和菜头认为它反映了对“ 新生事物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排斥 ”。刘兴亮则认为它 “偏激与狭隘” 。 白岩松的观点遭到 “ 群嘲 ” ,这一原因,许多人归结于白岩松对互联网不了解。但是在我看来,它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缺少基本逻辑。 如果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只能在淘宝上买一些 “ 便宜东西 ”。 白岩松在这个观点里面认为富人变得更富,穷人买便宜东西,颇有一点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东部 IT 精英纸醉金迷,西部山区人民还在吃草 ”的排比感。但是问题是,白岩松没有说清楚,富人富和穷人穷是什么关系,穷人买了便宜的东西和富人富究竟有什么错。如果没有互联网,“ 富人不变富,穷人买昂贵的东西” 这样就对了?怎么感觉有一种糟糕透了的感觉呢? 如果大城市更便捷,人人向往,房价变得更高,小城市只能上上网打打游戏? 大城市变得更便捷,不是因为互联网出现之后才造成的。相反,互联网的无界性,恰恰给小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教育选择(当然这些内容被粗暴概括成了 “ 上上网打打游戏 ” ),如今一个小镇青年,只要他拥有足够的网络操作能力,接受的知识,上的社区可以与大城市毫无区别。而许多互联网创业(例如去年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各种 “ Uber ” 、各种 “ O2O ” ),无论成败,至少把一些线下的服务(例如专车)引入了小城市,而这些原先往往只有大城市居民拥有的 “ 特权 ” 。而高房价,我的白岩松老师,那更不能怪到互联网头上了。 如果城市生活更美好,农村还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要靠天吃饭, 这一个问题更加莫名其妙。稍微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基础一定是农村的繁荣。无论是产品还是劳动力,城市的需求依赖于农村的供给,而互联网则使得两者的连接变得更加通畅。实际上,许多农村经济的瓶颈,恰恰正是生产和消费之中的供需不透明和流通成本。据新闻,白岩松是在电商大会上提出这三问的,不知道他是否跟农村淘宝的创业者有所交流。据网络数据,农村淘宝已经覆盖全国 29 省 300 多个县的近 1.8 万村点,全国农村淘宝合伙人中,75 % 是返乡创业者。 , 仅仅江苏睢宁县一个县,根据截止 2015 年的统计数据,淘宝等网店已经超过 3 万家,带动了 21 万人直接或者间接就业。即使这些网店未来可能只有一半存活下来,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农村淘宝:这样的农村淘宝店正在成为 “ 新农村 ” 经济中的重要甚至核心部分) 综上所述,似乎我又毫无新意地把白岩松批判了一番。然而,我想说的是:白岩松所说,虽然漏洞百出,但是核心判断却不无可取之处:互联网的确可能扩大贫富的差距,在中国尤其如此。只不过,白岩松提了三个问题,却不着边际,没有批到点子上。 不可否认,互联网精英们说的都没错:网络能够带来人与人的连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这种价值能也应该让所有人共享的。但是,任何情况只要落了地,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沉甸甸的历史问题。 互联网有没有拉大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这种说法非常的粗略,因而很容易被反驳,不如说互联网是一种 “ 放大器 ” ,它拉大了信息设备、信息使用能力差距影响贫富差距的能力。在北上广,或者其他大城市的的人,甚至发达沿海农村的人,很容易感觉到,“所有的人都能上网”。而很不幸的是,这可能是一种幻觉。别的都不谈,就谈互联网本身在很多地区的普及尚待时日。尤其是农村,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乃至最基本的通信设备问题,仍然处在弱势一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