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郑介绍,“在普通农业省,人平均工资2000块的地区,植保机飞手月薪约为4000-5000元,能达到中上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飞手属于户外工种,工作环境仍较差,被日晒雨淋、蚊虫叮咬是常有的事。 植保机无人机行业受到农时限制,以每年3-9月份的农忙时节为旺季。此外的淡季,资历较深的飞队可能接些航拍、测绘的活填补空白期的收入,不过也有类似小郑的团队在不断扩充植保领域的业务。 “像水稻、油菜、小麦、棉花,属大田作物,农时较集中,大多数飞队在做。但像果树、茶叶等作物同样需要定期喷洒药物,今年我们正在开拓这块市场。”小郑说。 在小郑的飞队里,一架无人机由1.5-2人操控/管理,其中包括飞行和维护、运输、农药配比等工作。与无人机培训内容一样,飞机维护和修理同样是飞手的必备技能。在农田地区,难以找到固定的维修点,但农时不可耽误。飞手需要具备迅速处理解决机器故障的能力。 对于团队规模,小郑表示今年计划扩张到20人左右,“现在主要是农忙时单接不过来,最近我们计划成立一个植保机飞队联盟,接不过来的业务推荐到其他飞队手里,信息共享”。 飞手方面目前的现状是全职飞手不少、收入有高有低,当然收入多少与吃不吃苦也是很重要的。植保来钱快,但非常累。航拍活儿少挣钱多,但是受到很多新手的冲击活少价格低。 另外,农业植保会有污染的问题,农药本身具有一定腐蚀性,对手、眼鼻口都有伤害;为了不影响工作,通常防护用具都比较简单,如果眼镜清理不勤会影响工作,所以一般只戴一层简单的口罩。 3)普及与推广:和拖拉机抢生意 综合多位从业者的反馈,受地理环境、农田作业习惯限制(药剂、原有农具替代程度、农户普及)等方面影响,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仍属早期,开奖,至少面临这些障碍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地理环境差异,降低作业效率。由于华东、华南、珠三角等地土地流转较多,表现在单块田地面积较小,电线、建筑物等障碍物较密集。导致植保机喷洒作业时效率降低,且对于飞手飞行技术要求较高。 植保的推广在于南方地形复杂,北方拖拉机喷农药的方式比较多。虽然有优势,但是农民的认可度不足。在机械化打农药的解决方案中,拖拉机是门槛低、很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简单易用,拖拉机本身还可在打农药之外兼具其它农具等作用,所以一次投入的综合成本、实用性上有一定优势,农户接受新方法的动力会有不足。 目前两个主流的玩家的市场占有率方面,大疆目前的市场占有率高,买MG-1的人多。但有飞手反应MG-1不如极飞P20使用成熟,防水性能方面有所欠缺。 据飞手小郑介绍,在新疆等西北盆地地区作业,一台无人机作业八小时,喷洒面积约为400-500亩;但在四川省等中部地区,同等工作时间下作业面积约为100-150亩,效率降低了4-5倍。 相较而言,在新疆、黑龙江等平原地区,农田较密集,地形平坦,障碍物较少;更适合推广植保机作业。但也基于此,在上述地区的植保机作业服务面临较激烈的竞争,价格战较明显。植保机市场的进一步规模化仍依靠多地形、复杂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普及。 第二、缺少与之适配的飞防药剂,缺少合适配比方案。传统人工喷洒方式,针对不同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药剂配比方案,以达到最优药效。改用无人机药物喷洒后,药剂浓度与调配都需要重新适配,缺少相应的经验支持。 此外,一般农药主要为乳液状、颗粒状两种状态,其中颗粒状的调配、溶解难度都较大,步骤也更繁琐。小郑表示,据他了解部分农药公司正在研发适用无人机喷洒的专用药剂,但市面上仍很难购买到。 第三、植保机的归类,直接影响补贴和成本。用于农业喷洒的无人机应该划分到哪个品类下,业界一直存有争议。是“飞行器”、还是“农机”?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 “行业内当然都希望被定义为’农机’,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向空军的飞行报备,还可享受到农机相关的地方政府补贴。而且实际上,植保机一般作业高度都在1-2米左右,与一般定义的高空飞行的确相去甚远”,小郑表示。 4)经济效益:百亩以上农田初见成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