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飞控和图像算法的研发,网上很多猜测是说我们用了高通的无人机方案。然而,实际情况是,其实一直到发布产品,我们都没有用过高通骁龙飞控开发板,也没有用过高通的飞控模块和图像算法模块产品。更准确的说,我们是使用了基于高通骁龙芯片的硬件架构方案和相应提供的基础 SDK 开发套件,剩下的中上层固件引擎,飞控,和图像算法方面的软件开发,都是我们一行行把代码码出来,编译成二进制文件后整合进整个镜像的。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既然有现成的,为什么还要自己写?长话短说的话就是,我们需要定制化的产品,通用的模块无法满足我们产品的需求。这里我们非常值得骄傲的一点就是,我们把高通骁龙 801 芯片的性能榨到了极限,并解决了芯片散热问题。 最后再讨论回续航。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影响其他产品性能的情况下,续航这个指标肯定是越长越好,但是,面对体积、重量、安全、智能化这种种条件约束,「续航」其实是一个根据使用场景进行妥协的结果。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10 分钟的续航,用在航拍场景,显然是不合格的产品。但是,开奖,Hover Camera 不是一台航拍无人机,我前面也已经交代很多次了。 有网友举了某次饭后邻桌女生自拍了 40 分钟的例子,没错,这的确是「自拍」的一个典型场景,但是用它来代表所有的「非航拍」场景,那未免以偏概全了。 举例来说: ·一次扣篮,从助跑到完成扣篮,大约是 5 秒钟; ·一次街舞,一般不超过 2 分钟; ·一次名胜古迹前的留影,也很少有超过 3 分钟的。 何况,Hover Camera 的包装中默认提供 2 块电池,支持 20 分钟的续航。 上一个我们内测用户的混剪视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后人人都可以创作这样的内容: Hover Camera Passport 内测用户作品 另外提一下我们结合单轴云台位置补偿和电子稳像技术(EIS)实现的稳像方案,很多舆论大力宣扬基于 3 轴物理云台的稳像技术,我们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在飞行器上进行视频/照片的拍摄,实质上要解决的问题是:去除抖动,稳定拍摄角度。抖动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旋翼高速旋转时带来的基振和谐振,二是飞行器飞行时由于机身姿态的改变引发的摄像头角度变化。后者是较为低频的,大概在几 Hz 以下,而前者有低频和高频的成分。不管是传统的 3 轴云台控制,还是我们的 1 轴云台控制, 主要能解决消除的是低频的振动,而高频的振动很难靠云台控制消除掉,而更多的是需要靠被动吸震的方式来隔离或缓解,比如会出现在大多航拍无人机上的隔离主机身和云台装置的大块海绵或硅胶材料等。所以其实只要做好隔离高频,补偿低频这两方面,就能有好的产品表现。 再次重申,脱离场景讨论技术方案的优劣,是外行的表现。我们的稳像方案牺牲了一定的像素,但是优化了产品体积,减轻了重量,增加了续航,所以从我们的产品场景需求以及物理尺寸形状考虑,基于单轴云台位置补偿和电子稳像技术 (EIS) 的方案是目前最平衡,最适合我们的方案。 当然,我们现在的云台在技术工程实现方面仍有很多可以改进提升的地方,希望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东西越做越好。 我们创业之初(2014 年),正是无人机的创业热潮兴起之时,市场上大部分创业公司基本都是针对市场领先者的产品做一些微创新,然后造势、发众筹、融资、细化产品、甚至再重新找新的产品方向和目标市场。 而我们在创业伊始,选择的就是,探索无人机新的使用场景。 一个是捷径,一个是未知的路,我们选择后者是因为我们有敢去挑战新事物的勇气和走一条新路的决心。也因为我们认为在「致敬别人」成为互联网风气的中国,think different 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其实为了这个决定,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人在二十浪荡岁,正是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年纪,总是要去探索点什么,做点什么看起来很偏执却正确的事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