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朋友圈的日子让我意识到平时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然后不断下拉的动作把我每天的注意力切割得多么细碎。重新打开朋友圈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我不再那么常刷朋友圈了。 不过,除了看,我有时也会想通过发朋友圈或是微博说点什么。当社交网络流入我们的血液,我们似乎已经不习惯把感受写进只有自己才会看的日记里。很多时候,对于不那么私密的感受,我们需要分享,也需要看到别人给予的反馈。当这种乐趣被剥夺,我感到不太适应。 即刻、微博和少数新闻客户端是我每天获取信息的渠道。当我不再使用它们时,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焦虑不堪。大概我不是真的关心这个世界都在发生什么,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之下的被迫关注,或者仅仅是一种职业习惯。 但我不知道,随着假期结束,工作的压力卷土重来,我是否还依然能安然远离无处不在的资讯和社交网络,又或者,它们本来就是焦虑之源? 你跟这个世界的联系或许没有你想的那么紧密 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日里我的微信几乎响个不停,好多时候我是多想把手机扔掉。但仅仅关了半天的微信,我就开始因为无法回复微信而感到焦虑,甚至自责。我开始想象,如果某个重要的人找我却没有得到回复会怎样?并且,因为担心远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会因为联系不到我而着急,我并没有关掉手机,他们依然可以打电话找到我。 但我想象中的「失联危机」都没有发生。再次打开微信,我发现这两天我并没有收到很多信息,除了爸爸妈妈的、弟弟的、以及一个好朋友的信息,其它基本都来自各个群,并没有什么着急或重要的事情,也没有关于工作的事情。即使是爸爸妈妈也没有在没收到我的微信回复后给我打电话,这竟让我感到释然。 我想,也许我需要的就是被这个世界遗忘一段时间,并且自己也不再总是惦记着其它的人或事。所以,关闭微信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断掉一种通讯方式,那是断掉了一种想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假想。我开始认真地体会和接受,也许这种「我是与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想法能帮助我缓解或逃避一些什么,但我们需要处理的情绪和感受都仅仅只与自己有关。 下一次,或许我会试试在工作日关掉微信。 手机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并且是不可逆的 但是,手机和网络绝不是个附属品,它们确实是功能性的,不可或缺的。在不能用手机的两天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变得多么的不方便。如果说断掉与他人的联系并没有让我太焦虑与不安,但不能随时叫外卖、叫车却让我无法忍受。 因为不能叫外卖,我不得不下厨做饭或是自己出去觅食。当我选择出门的时候,却因为不能使用打车软件而不得不在路边手拦出租车。已经成为我「三公里内出行」首选的 Mobike 也无法再使用。第二天中午,我打车去家附近的某商场吃完饭,路过快剪时想要进去剪头发,却因为想起没办法微信支付而不得不放弃。 因为不能使用手机,我的生活节奏已经被完全打乱,原本因各种 app 已经变得非常便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懒人来说,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 另外,不能拍照是一件让我很难受的事情。当手机变成随身相机,随时拿出手机、思索构图、拍照、修图已经变成了习惯。不过,这倒是让我会细致、认真地多看两眼眼前的风景,仿佛是重新找回一种古老的记忆方式。这样一想,失去随身的相机也未必完全是件坏事。 没有了手机,我开始学着体会「无聊」 虚度光阴让我有负罪感。通常来说,现在的我已经无法坐在阳台上一两个小时,安静的,做一些思考,或是单纯发呆。即使我真的想要发一会呆,我通常也会拿出手机漫无目的地浏览,在朋友圈、公众号、淘宝、或是回邮件的过程中让自己觉得「我还是在做点什么的」,好像生活中的每一个缝隙都需要被手机填满才算完整。 所以,当我无法再依赖于手机和网络来杀死时间,我终于开始考虑做点别的事情,来让自己忽略眼前的不知所措。比如,我出门看了场电影,一个人,因为我无法用手机联系到别的朋友。我踏进了健身房,记忆中,这大概是入秋之后我第一次去健身。另外,我开始读那些放在桌上已经落灰的纸质书,这些书通常是偏严肃的书籍,我已经好久没有翻开阅读,而我日常的阅读通常是通过微信读书或是手机上的 Kindle 来完成,内容大多是不需要思考的小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