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小饭桌新媒体记者 黄瑶 - 提要 ?采集数据方面,内置在院内系统的硬件医小秘,省去了医生二次录入 ?医鸣数据平台拥有多病种数据库,满足医生不同纬度的科研需求 马敏自认是个很努力的人,在世界500强辉瑞担任大区销售总监时,加班加点,在所不辞。 直到开始创业她才发现,跟现在比,之前的努力根本就是小儿科,“如今随时随地都是工作状态”。 尽管忙得停不下来,她却乐在其中。在辉瑞庞大的系统中,尽管职位、薪水都很高,马敏仍觉得自己只是一颗小螺丝钉,随着大系统运转就好,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 创业则不同,每天都有新知识和事情的刺激,她很兴奋。这件让她每天鸡血满满的事业,就是去年5月成立的医鸣技术。 这是一家医疗数据公司,通过在院内系统内置硬件,自动识别和采集相关医疗数据,atv,并进行结构化处理和分析。目前,团队已经开发出医小秘硬件和App、医鸣盒子硬件以及医鸣数据平台,并拥有3项专利。马敏告诉小饭桌,旗下核心产品已覆盖全国380多家医院。
▲医小秘APP 近日,医鸣技术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联创永宣领投,同渡资本、西部资本和丰厚资本跟投。 为医生减负 从事医药销售工作10多年,马敏每日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个医院的医生、院长。 多年来,医生呼吁最多的,就是希望有一个类似数据中心的平台。 一位医生曾对马敏说,之前想做一个关于心衰的研究,但前期需要采集3000例患者数据。 由于病人的数据几乎都是以纸质的形式存于病案室,分析3000例患者的数据,意味着要去病案室挨个查资料、拍照保存,再进行总结分析。 统计了下工作量,这位医生发现,光把数据整理清楚就需要1年半,只好作罢。 2011年关注到这个问题后,马敏开始在网上查阅资料。对比国外的状况,她发现中国医生的负荷非常重。 据她统计,同一患者的数据,医护人员需要完成约127种文书(手术记录、手术报告等等),录入时间超过工作时间的60%,同时还承担大量的行政任务。而在美国,录入时间不超过25%,行政事务则主要由医生助理完成。 除了重复录入、耗时耗力外,这些病例数据也无法检索并导出,医生只能在系统中按照名字或病历号进行查询,增加了做科研的困难。 了解了这些痛点,马敏希望为医生做一个“减负”的工具,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结构化和挖掘。 去年5月,她和另外3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医鸣技术,招兵买马,摸索前行。 采集数据是第一步。一开始,团队采取的方式是拍照上传,再进行OCR识别。 然而,二次录入的方式无疑是一个加法动作,违背了减少医生工作量的初衷,效率低下,数据量也很难规模化。加上不同医院模板各异,对OCR识别技术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团队开始探索自动收集数据的方法,并于今年2月开始开发内置在院内系统的硬件医小秘。目前,医小秘硬件及App已经成型,医生在App或PC上按照团队设计的框架录入数据后,就能自动生成不同版本的文书。
▲医鸣数据平台 另一款产品医鸣盒子则能与EMR、HIS、LIS等多种系统融合,集成多个数据源,并保存在医鸣数据平台中。 系统自动采集数据、识别入库后,还会将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方便查询、导出、分析、统计等。马敏告诉小饭桌,医鸣数据平台拥有多病种数据库,满足医生不同纬度的科研需求。 马敏告诉小饭桌,目前团队70%的成员为IT技术工程师,两位技术负责人曾在谷歌、阿里云担任开发和管理职位。 数据变现 医鸣技术切入的主要领域为心脑血管,包括心内科和神经内科。马敏解释,这与她此前的销售背景有关。另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根据她提供的数据,atv直播,中国每年光高血压患者就有2~3亿人。 为了摸清用户的需求,马敏要求每天都会开需求管理会,搜集24小时内的用户需求并进行分析,同时邀请专家医生团进行鉴别和判断。 对于共性的需求,团队开发出了统一的基础模板,同时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小模块,供用户自主选用。 完成A轮后,马敏称,接下来的重点仍然是数据挖掘,为医生提供临床辅助决策系统。 关于盈利方式,她告诉小饭桌,目前主要通过同医院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数据,未来打算通过数据挖掘、精准营销、企业研究等获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