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技术信仰的“布道”,百度今年还在企业文化吸引力上卯足了功夫。这一点从百度的品牌调性塑造上就可见一斑,今年百度将校招主题定义为“在这里,做自己”显然契合了90后群体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心理,而在校招过程中,百度也尤为注重对用户需求的满足,比如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宣讲,邀请师哥师姐分享百度故事,在微博微信平台实时答疑等等,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百度校招今年还推出了不少多变但务实的新玩法,比如迎合年轻群体观看习惯的“直播面试”活动,首次直播就吸引了20万人在线观看,在帮助求职者提前了解面试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百度对人才招纳的开放态度。 再如百度在今年笔面试环节增加“文化价值观测试”,通过真实场景还原和开放性的试题,让求职者在选择中更好地了解自身特点、评估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应百度的工作。测试后发放的趣味漫画百度“文化价值观秘籍”,完全颠覆了企业文化教条口号式的宣传桎梏,把目光转向寻求求职者内心的真正认同,事实上,“简单,可依赖”的百度文化和充满校园气质的工作环境也确实引发了毕业生们的集体共鸣。显然,这种求同存异、双向选择的招聘形式博得了不少90后求职者的好感,价值先行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试错”的成本。 “务实”的阿里与“产品经理”腾讯 再来看看阿里。 我个人觉得,在BAT今年校园招聘中,某种程度上阿里或许是最“务实”的一个。 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从去年开始,开奖,阿里巴巴校招就本着更为严格的“优中选优”原则——尤其到了招聘季,你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如游戏闯关一般的“阿里巴巴招聘攻略”。早在今年7月中旬,阿里巴巴就宣布启动2017秋招,将“非凡人做非凡事”定位为人才战略的阿里,今年校招仍旧选择“优中选优”的原则——谁都知道,阿里校招的笔试题颇为艰难(我就看到知乎上不少人都在讨论),而据阿里校招负责人定净介绍,今年的笔试题会比往年更难,还将引入人脸识别技术来防止作弊。总之,“务实”的阿里在甄别未来精英的人选上,确实费了不少功夫。 最后来说说腾讯。 相比于百度的“立体”与阿里的“务实”,倘若归纳腾讯今年校园招聘的关键词,也许就是:“产品”。用腾讯雇主品牌负责人马毅的话说,鹅厂是在“用产品思维做校招”。 举个例子,谁都知道用户参与之于产品的重要意涵,而腾讯同样将这种参与度搁置在了招聘上,譬如,腾讯在大概30多个目标院校建立了微信群,拥有一个完整的运营团队,直播,深入每个微信群了解学生说了什么,并及时反馈,做战略上的调整。除此之外,马毅介绍:“我们还做了一款APP叫‘有聊’,就是一个公司内和公司外的人的问答交互平台。所有参加鹅厂校招的人下了这个APP提的问题,内部员工会对问题做定点回答,这个成本比较高,但是效果应该会不错。” 产品思维同样体现在内容制作。事实上,在BAT中“娱乐属性”相对最重的腾讯,也将娱乐精神用在了校招上。8月23日,腾讯2017校园招聘在线宣讲会“鹅厂wo谈会”开播。这个从2014年起就推出的节目完成了新的迭代,每期邀请腾讯代表嘉宾分享学生们感兴趣的择业成长话题,主要聚焦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关注的职业成长,公司文化福利,如何准备面试,人生选择等话题。 可以肯定,腾讯用于招聘的产品思维,同样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其雇主品牌更为清晰。 做最好的自己 总之,无论BAT,还是其他科技企业,一切招聘方式指向一点:对于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以及助其成长的平台精神。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工作的意涵正趋向多元,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62.6%的学生选“挣钱”,但希望通过工作“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样占到 71%。 职场新人迫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成长,而困扰不少学生的一个问题是:加入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以谋得更快成长速度?还是加入镁光灯下的巨头,换得更大的价值感?事实上,这个问题绝非二元对立。就像《移动风暴》一书中对谷歌的描述:“谷歌就像是个大学校园,这也正是它希望传递的感觉,谷歌的成功源于从顶级院校招聘来的工程师的素质。谷歌希望让他们感觉自己从未离开过学校,以便始终保持好奇心,永远创新,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样,觉得自己加入了刻板的海军陆战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