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公布了本地的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一次将“共享经济”这四个字推到了公众视野中。很多讨论文章,都涉及到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之类的词语。 除广州外,北上深三地的管理条例十分严苛,北京上海各自均要求网约车车牌为本地牌,司机具有本地户籍。深圳对具体车型的规定,将1.6排量以下的车排除在外。随后,滴滴发出了一个颇觉委屈的声明。 网约车起步于所谓的共享经济,不过,实际操作层面上,共享经济只是一种过渡,包括滴滴在内的很多所谓共享经济公司,其实已经走向了一种新的机构作业模式。而这种模式,对过往“传统”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上海的管理意见稿中就明文禁止网约车前往机场火车站承接业务。这是很明显的对出租车公司的保护,也就是在有意保护帮助传统模式进行竞争应对。 利用新模式的迭代后的机构,与过去的机构,竞争性是首要的,什么帮助不帮助传统机构进行产业升级,那是一套公关话语。最终的结果,倒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谁大谁小之类的格局地盘问题。 二 成立于2001年的维基百科,可以说是“共享”的鼻祖。基于这个平台,成千上万名来自全球的网民共享他们的知识。这个网站在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教授的舍基的《认知盈余》一书中被详细讨论过。 在第一年,维基百科就建立了两万个条目,平均每个月有1500条新条目诞生。到了第二年,维基百科将其域名.com改为.org,atv,从而放弃了商业化道路。至今,维基百科主要靠募捐的资金来进行运营。 所以,维基百科的确建立在“共享”的理念上,但它很难用“共享经济”来形容。即便如此,它依然对一个旧有的事物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12年3月,大英百科全书宣布,放弃纸质印刷版。 维基百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严谨的学术圈,一般意义上并不接受将维基百科的内容列为正式的学术注释。但在大众层面上,维基百科基本属于“可信”。这家运行了十五年之久的共享式网站,今天依然有着其勃勃的生命力。 三 很多新媒体都基于“共享”理念出发。 比如赫赫有名的“赫芬顿邮报”。它的开始,就是使用大量的第三方来稿。这属于舍基的“盈余分享”的概念。 如果说国外的赫芬顿邮报距离我们很远的话,那么,国内的诸多科技媒体,比如钛媒体、虎嗅都出身“第三方来稿”。一直到今天,它们还是自我生产与第三方来稿混合的模式,并且,很重要一点,并不支付稿酬(这与专栏式的腾讯大家有很大的区别,倒是与今天的腾讯科技频道非常类似)。 内容共享,在共享经济这个名词没有被大规模使用之前,用的都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说法。从豆瓣到知乎,从独立博客平台(BSP)到门户博客,UGC支撑起数个彼时声名远扬的互联网公司。 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各种聚合类内容客户端上的这个号那个号,又何尝不是大规模的第三方内容聚集的内容共享平台? 在今天内容创业四个字被提起后,新一代的媒体机构正在崛起。它们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后者,除顺应时势外,别无他法。 四 如果我们对新媒体机构迭代老媒体机构表示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其它行业,也没什么不可以。 互联网可以在很短地时间内集结大量的供给,由此改变稀缺,最终引爆价格(也就是成本的降低),这是利用共享经济进行机构迭代的一个法门。但,时机很重要。 如果说维基百科更多是在“认知盈余”上的话,那么,ZipCar这个在上世纪末就成立的租车公司,那是确凿无疑的共享经济鼻祖了。 ZipCar利用人们闲置暂时不用的车,租给正需要的人。但这个公司并不是太成功,创始人被赶走,公司被收购。直到共享经济四个字如雷贯耳的今天,很多人也并不知道这家公司。 一个12岁就开始创业,后来弄了一个IdeaLab,前后折腾出一百多家公司的商界传奇精英,Bill Gross,曾经在TED上提到AirBnb这个大名鼎鼎的住房共享公司时这样说道: 众所周知,Airbnb极其成功。但很多聪明的投资者与其失之交臂。很多人这样想:没人会把自家房间租给陌生人。当然,事实证明这个想法错了。促使Airbnb成功的,除了好的商业模式、创意和执行力,就莫过于时机了。这个公司在经济萧条顶峰应运而生,人们确实需要额外收入,这种需求克服了拒绝把家租给陌生人的心理障碍。Uber也一样。。。司机急需外快,这点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