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用户就能够理解到相应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是我们自己的解码器解读的,用户并不会按照我们的解码方式进行解读。 也正是因为常误以为别人的解码器会和自己的一样,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别人「应该理解我」,但事实上大家的解码器不同,所以会有不同意见,会有吵架和纠纷,甚至会爆发战争。 所谓「我们是不同的世界的人」、「你不懂我」、「不同的话语体系」,其实都是在说,「我们的解码器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另一种人,经常跳出自己的解码器,去了解、理解别人的解码器,并总是尝试用别人好的解码器解读事物,这种人会很受欢迎,被人称为「情商很高」、「有同理心」、「通情达理」。 另外有一群人,就总喜欢只用自己的解码器去解读,并且坚信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是正确的。 也确实,要想给自己的理论找到理论,总能找到理由的,而且他们不觉得用自己视角看到的世界,会有什么问题。其实这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一样,看到的世界都是经过自己解码器处理过的。
大家总喜欢用自己的解码器去解读别人的想法,解读这个世界,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同,也总觉得是别人错了。 情景对解码器的影响 记得之前在个课堂上,一位老师让我们用「花」和「春天」这两个词造一个句子。 那还不容易,就是小学的语文题而已: 春天到了,花儿开了 五彩的花装饰了整个春天 春天花会开,鸟儿它在等待 …… 全场同学造的句子,基本都是大同小异,都是这样的。 老师在点评时,突然问,「花是一个多义词,大家造句只把它当成了名词,而没有一位同学把它作为动词,是为什么呢?」 是啊!花也可以是动词、姓氏,比如花钱,花时间,花千骨。 为什么全场造句的同学,都没有一个人这样用呢? 因为把「花」和「春天」放在了一起,所以就会产生了一个特定的情景,以为是春天里的花。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苹果,和不同的词放在一起,理解也会很不同: 和香蕉放在一起,它是一种水果; 和小米放在一起,它是一种手机; 和谷歌放在一起,它是一个公司; 和亚当放在一起,它是一种禁果; 和范冰冰放在一起,它是部羞羞电影; 和可口可乐放在一起,它是一个品牌; 和筷子兄弟放在一起,它是一首歌曲; 和thinkpad放在一起,它是一种电脑。 所以,得出第三个重要的道理: 「在不同的情景下,同一个人,同样的解码器,也会解码出不同的结果。」 这意味着,我们除了试着去了解用户的解码器,也要去了解 不同情境下,用户会得到怎样不同的感受 用户在怎样的场景下,更容易得到我们期望的感受 还需要什么元素,构成用户这样的情景 如果缺少对这方面的考虑,就更容易出现 ——「自以为很简单的东西,用户却理解起来很困难。」 不同情境也包括了,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问题。 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不同的盲人在不同的角度去摸一头大象,摸到鼻子的人觉得像竹筒,摸到腿的人觉得像柱子,摸背的人觉得像墙,摸到尾巴的人觉得像绳,他们的描述都对了吗?都不算对,也都不算错,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就是很不相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永远都会有看不到的误区。 举一个我自己犯过的错误: 由于微信文章里不方面放链接,所以有时候为了给用户获取链接,就必须要用户回复指定关键词,比如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书单」,获取运营控推荐书单」 问题就在这句话里,用户看起来是会困惑的。 咦?看起来好像没毛病啊? 如果你看不出毛病,很可能你也和我犯过一样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